首先,蹴鞠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蹴鞠运动当中使用的球的制作得到了改善。在唐代,球的外部用的是皮革进行缝制,并经过了水火工序进行加工,在球的里面,用动物的膀胱作为球胆,吹足了气之后,就能够使用。用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球,已经很接近今天现代意义上的足球了。而且,这比英国发明出来吹气的足球足足早了三四百年的时间。这样制作出来的足球,其滚动的速度远远要快于原来用毛发填充的实心球,这就增加的比赛的刺激性,给比赛带来了更强烈的竞争乐趣。
除此之外,在球场之上,代替原来的挖洞,将球踢进洞中的做法。出现了"挂网",在球场之上,直立两根竹竿,然后在竹竿之间挂起一张网,依靠柱子两边拉开。不过不同现代的球网,是闭合的,形成一个网囊。唐代的网球是在竹竿之间的上方,单单的一张网。但是相比于前代,在唐朝,人们在对蹴鞠就有了"网"的意识,也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了。
在比赛形式上,也有了新的花样。围绕着蹴鞠,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
"打鞠",比赛谁的颠球的次数更多;"白打",比赛之时,两个人对踢,不需要球门;"跃鞠",可以多人参与,拼抢的球赛。这时候,鞠的轻便以及蹴鞠的流行火爆,使得女子也加入到了这场运动项目当中去。唐朝京兆府的小吏,在长安城当中,偶然看见了一名女子竟能接住军中少年踢漏的球,穿着木屐还一脚把球踢了数十丈。足见这女子球技至高,引来众人围观。
在这样的氛围当中,蹴鞠的大众化也更加明显,不但得到了许多达官贵人的喜爱,更是进入到了寻常百姓家中。在关于那时候的民俗记载当中,清明节前后,人们最喜爱的就是玩蹴鞠和秋千。往往在寒食节之时,在郊外带上亲朋好友或者约上三五好友,蹴鞠玩乐。
到了宋代,鞠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虽然还经过水火工艺,当时缝制皮球的皮子,由唐朝的8块增加到了12块,同时在形状上更加规整,更加接近一个正圆形。在当时的手工作坊当中,已经能够制作出四十种不同品种的鞠,每种品种的鞠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制作足球工艺的提高,促进了踢球技术的发展。
同时,鞠的制作技艺取得的进步,也能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鞠的需求的增加,说明当时蹴鞠的流行。宋代的皇帝和官僚们,有的喜欢自己下场,亲自踢球。有的则喜欢自己坐在看台之上,看别人踢球。苏汉臣所绘的《宋太祖蹴鞠图》,就呈现了太祖、太宗等六人在一起踢球的画面。
还有宋朝鼎鼎有名的宋徽宗,也是一个球迷。经常在宫中举办球赛,自己观看欣赏。除此之外,北宋宣和时期的宰相李邦彦也是一名足球爱好者,他自称"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因此还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浪子宰相"。
除了将蹴鞠作为娱乐,还出现了一些专门依靠踢球技艺来谋生的艺人。并且,还逐渐发展出了许多的足球社团,比如圆社、齐云社等。
这些球会还同许多现代足球俱乐部一样,制定出了许多的规定。比如,不可轻师,不可欠礼,不可失信,不可赌博。饮酒之后不踢,球皮破不踢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足球作战战略,对于足球的技艺也作出了规定。商人们还从中看出来商业商机,做起了"足球周边买卖"。
在当时的汴京城,出现了不少"蹴球茶馆",和"角楼店"。还有许多专门制作鞠的手工作坊。到了宋代,民间足球组织的出现,更加使这一运动项目趋向社会化。它从军队、宫廷的那些专业的队伍,转向民间性的大众项目。
到了元代,市民的蹴鞠活动依然兴盛,还大量的出现在看文学作品当中,在园曲中,就能看到许多对于市井当中蹴鞠活动的描写。但是这时候的范围其实已经大大地缩小了。不同前代的"全民参与",这时候仅仅以妇女踢球作为一种欣赏表演,被称之为"蹴鞠技"。元朝的人们相对而言,更喜欢的是观看蹴鞠比赛的表演,主要目的在于欣赏和娱乐。经历明代至清,蹴鞠活动已经主要变成了妇女儿童的游戏活动,虽然这时候还有一种被称作"冰上蹴鞠"的运动,是喜爱溜冰的满族人将将蹴鞠与溜冰相结合而产生,作为禁军训练的一种项目。
但是这只是几千年蹴鞠流行的一波历史余温。蹴鞠逐渐衰落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曾经辉煌一时的蹴鞠运动,逐渐消失在历史当中。直到近代,西方国家才再一次将这项运动发扬起来,将它推向了世界,带到了更多人的视野当中去,从新受到了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