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价值上,社交产品应该洞察的是人性,温暖人的内心。QQ发展了20年,见证了许多关系的相遇、相熟、相知与相忘,QQ用户在长大,QQ也在长大。QQ从原来纯粹的沟通工具已变成了青春回忆的符号、变成了情怀的象征,所以QQ需要把这些重要的信息转变成情感的沉积物,做用户友谊的见证者。
甚至上升至社会影响力,培养标识成为一种社交货币,其实是向年轻人传播“养火花”青年亚文化和价值观。相遇本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只要细心培育终会收获美好的友谊。对比其他打着擦边球的社交产品,QQ发挥着这一代年轻人独特的社交调性。
二、社交关系的质变:从情感再到认同随时间累积,不同时期不同关系链产生不同社交关系的需求。那真正社交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提出过一个有趣的理论——镜中我。
“我们通过想象别人如何感觉我们的行为和外貌来了解我们自己。”
“镜中我”的概念其实在强调个体社会化中的人际传播的重要性。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交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所以社交是人类在定位自我、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一个过程,因为没有了参照物,万物将不会产生任何变化,没有主流也不会有小众,我们的存在也恰恰因为别人的存在得到了证明。所以认同自我其实是一个必要之物,是在主观上让个体确定了自己的状态本身。
社交关系上也一样,恋爱的关系需要得到对方的认可,密友的关系需要得到好友的认可。而互动标识并不是社交的参照物,只是社交过程的沉淀物。
火花,只是情感的见证,并非衡量情感的天秤。我们在审视社交关系的过程发现,我们日常QQ聊天频繁的人并非都是生活中特别关心、特别亲密的人。而互动标识的意义只在于记录日常社交的交集考察互动的密度,但是实际上人际关系不能完全由数字来衡量的。
亲密关系不需要任务式维系。每日一句的早安晚安,看似贴心的对话,实际是为了火花再续而发出的。这更像是功利性的打卡行为,丧失了社交当中的乐趣所在。我们认定的强关系链应该是一种牢固的关系,真正的友谊不会因为火花断了而瞬间殆尽。
关系链随时间累积,部分社交关系越发趋向量到质的转变,用户对有价值的关系链会追求精神层面需求。所以QQ在用户亲密的关系链上,我们尝试为用户提供某种见证物,除了满足记录之外,其实还要让在用户即便不聊天时,也能感受到彼此的特殊存在,满足人们在社交中的“存在感”,追逐身份的“认同感”。
如何设计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需要双方在不断社交中通过身份养成和积累共同记忆点创造真正的现实价值。所以在一段关系里,如何从关系伊始的“弱关系”有利地发展向关系亲密的“强关系”呢?
我们觉得当中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身份的认同感 不断丰富的共同经历。
(1)身份互相尊重,以达到双向认可
QQ在亲密关系设计上通过双向的身份认同确认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的邀请机制是用户主动发起的,这个行为是对受邀方的认同。受邀方在接到邀请后需要确认后才能建立起亲密关系,这种行为是对邀请方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