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皇帝的称呼很多,有些是自创的,有的是他人起的,目的是让臣子们叫起来又顺口又符合礼制,既有尊严,还又是皇帝专用的,如“”朕”、“寡人”、“陛下”等。那么“陛下”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呢?
“陛下”一词原本指的是宫殿中的台阶,有的说是指皇帝宝座前的台阶,反正都是台阶。平时,在“陛”的两边都要站立着皇家带刀卫兵或侍卫,主要是显示皇帝威严和保护皇帝。上朝时,文武大臣只能站的远远的,不能和皇帝离的太近,有什么报告的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代为转达。
“陛下”一词首次出现在《战国策燕策》中:“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在这里“陛下”就是指大臣们拜见皇帝时所站的位置,皇帝肯定高高在台阶上,大臣们就在台阶(陛下)。这样安排一是显示皇帝的威严,二是为了皇帝的安全,三是大臣们对皇帝表示尊敬。后来“陛下”一词才发现演变成后臣子对皇帝的一种称呼,用来表示臣子们对皇帝的尊敬和自己的谦虚。
东汉名臣蔡邕《独断》卷上中对“陛下”的解释为:“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意思是:我们做臣子的是不敢直接同皇帝对话的,只能是拜托皇帝身边的侍从来转达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陛下”真正规定成为对皇帝的称呼还是在《东周列国志》里面有一句话开始的:“天子自称曰朕,臣下奏事称陛下”。
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后来,人们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称呼,自己虽然是在和皇帝说话,但在礼仪上却不敢忘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