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暗度陈仓典故,三十六计之暗度陈仓经典案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20 06:25:20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些典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记述了历朝历代的文成武将,帝王将相甚至于普通百姓等他们的思想,科学等各方面的成就。

这些典籍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知识体系以及思想传承;可以说,典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珍贵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记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程,铭刻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伟大创造,延续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传承。

在后世中,我们通过这些典籍中的记载,了解前人的不断开拓精神,牺牲精神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在历史典籍中汲取前人的智慧结晶,用于今日中华文化的建设中,思考未来中华文明的承接传承。

而这些典籍中的典故,除了让后人能够不断的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之外,更多的是带给了我们思考,我们佩服前人的勇气,学习前人的智慧结晶,继而为今日的中华民族付出自己的一份心力。

在众多历史典故中,有一个成语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我想小伙伴们都是知道的,甚至大多数人都了解这个成语的出处以及它的历史典故;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重温下这个成语的历史典故,看看从中我们能够学习到什么?

三十六计暗度陈仓典故,三十六计之暗度陈仓经典案例(1)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释义-典故出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是古代一种非常规的军事手段,在历史上有非常多的成功战例;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起来,而表面上的种种行为活动只是用来迷惑敌人的一种手段,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这个成语的意思跟声东击西很像,都是在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真实的攻击路线,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秦朝灭亡之后,汉人韩信封坛拜将,意欲出兵攻打项羽;于是表面上派人公开修筑栈道,以达到迷惑项羽的目的,暗中却由陈仓出兵,从汉中突然进入关中,继而揭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相争。

这就是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出处以及意思。

那么,这个成语的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继续学习。

三十六计暗度陈仓典故,三十六计之暗度陈仓经典案例(2)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秦朝统治被推翻之后,项羽自称为西楚霸王,由于他的实力最为强大,于是擅自给参加反秦的各路将领封王,他先后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但是在这十八路诸侯王中,项羽唯独忌惮的是刘邦。

因为早期项羽曾经跟各路诸侯约定,谁能首先攻下秦国首都咸阳,就封为关中王;可偏偏刘邦剑走偏锋,第一个进入咸阳。

他担心刘邦将来造反,跟自己争天下,于是跟手下谋士商议,不愿意封刘邦为“关中王。”也不愿意让刘邦回到自己的家乡沛县,而是决定将刘邦分封到穷山僻壤的巴蜀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地区),封为汉王。

巴蜀地区自古就是穷山僻壤之地,树木林深,毒虫蚁瘴众多,且百姓大多还未完全开化;古代的诸侯王很少有去往巴蜀地区的,只有那些犯了罪的人才会被贬到这等地区。

而巴蜀地区自古山路崎岖,悬崖峭壁无数,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因此,只要刘邦进入巴蜀,那么首先要解决几万人马的吃喝问题,其次是发展壮大,最后才是出蜀;而这三个问题,每个问题都不好解决。

不仅如此,项羽还封秦国降将章邯等为王,让他们封锁汉中,不让刘邦出蜀。

而项羽自己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及淮河流域等一大片肥沃土地,并且自称为:西楚霸王

三十六计暗度陈仓典故,三十六计之暗度陈仓经典案例(3)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项羽的这一策略,基本上等于是废了刘邦大半武功。

刘邦以及其他各路诸侯虽然很不爽,但是慑于项羽的实力和威望,他们不敢违抗,只能听令行事。

就这样,刘邦带着三万人马,跋山涉水,取道杜南,经栈道入汉中。

进入汉中后,为了防止章邯的袭击,也为了麻痹项羽,让他认为自己真的不打算出来了,这辈子只打算老死汉中,从而对自己产生懈怠防备;刘邦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来的几百路栈道,全部焚毁。至此彻底打消了项羽的防备心理,认为刘邦已经没有任何威胁。

三十六计暗度陈仓典故,三十六计之暗度陈仓经典案例(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