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降是什么意思,霜降落什么意思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20 06:31:17

霜降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霜降节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般都会出现初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树叶枯黄,片片凋落。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东汉《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也就是说,无论是露还是霜“皆由地发,非从天降”,那又怎么称为霜降的呢?

之所以叫“霜降”,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说是“降霜”。“霜”根本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其实,“霜降”这个名字的真正含义是,比喻这一时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说明有霜了,气温下降了,故以“霜降”命名。

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可见,“霜”也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拥有了天晴这个条件,霜还不能由水汽凝成,还需要一个重要条件——低气温。当野外物体表面温度与附近空气温度形成一个温度差,这时空气中的水汽过于饱和,就会有多余的水汽被析出。在草叶和土地的表面温度低于0度时,析出的水汽便会在物体上凝为冰晶,霜就形成了。

就是说,霜的出现意味着当地夜间天气寒冷并晴朗,地面辐射降温比较强烈。而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冷气团笼罩的时候,所以霜出现后的几天天气往往比较晴好。中国民间有“霜重见晴天”的谚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寒冷季节,霜会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开始在草叶上、土块上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逐渐成霜,夜间加重,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可能终日不消。总而言之,霜降意味着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天气由凉转冷。你明白了吗?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我是“南山老李”。关注我,我们一起品文化。

霜降降是什么意思,霜降落什么意思(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