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卢旺达内战原因,卢旺达哪一年解决种族问题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2 00:47:18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冷战逐步走向结束,外界对非洲地区国家的约束力下降,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久已存在的矛盾重新开始激化,原有的一些内战尚未结束,而新的内战又接踵而至,从而对非洲地区的安全和稳定造成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在这些内战之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索马里内战、埃塞俄比亚内战、利比里亚内战和卢旺达内战等。

2004年卢旺达内战原因,卢旺达哪一年解决种族问题(1)

索马里国旗

索马里共和国位于非洲最东部被称为“非洲之角”的索马里半岛上,属未开发国家。索马里东滨印度洋,北临亚丁湾,西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吉布提相邻,国土面积63.7万多平方千米,人口约770万,主要分为萨马勒和萨卜两个族系。萨马勒族系包括达鲁德、哈威伊、迪尔和伊萨克等几个大部族,萨卜族系包括拉汉文部族和迪吉尔部族。其中每个大部族又有若干小部族。

2004年卢旺达内战原因,卢旺达哪一年解决种族问题(2)

索马里国徽

长期以来,索马里各大部族、同一部族内部不同部落之间的冲突和纠纷连绵不断,以部族为背景的派系政治斗争根深蒂固。1969年经军事政变上台执政的西亚德·巴雷出身于索马里南部的达鲁德部族中的马列汉小部族。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西亚德20世纪70年代在部族问题上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法,重用同部族的达鲁德族人。80年代,西亚德又在掌权的马列汉族内大搞家族统治,从而激化了与其他大小部族之间的矛盾,为以后的部族流血冲突埋下了祸根。

2004年卢旺达内战原因,卢旺达哪一年解决种族问题(3)

索马里行政区划

冷战结束后,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大国影响的减弱,索马里原有的部族矛盾开始显露,部族对立日趋明显,反政府组织开始发展和壮大,1988年,反西亚德政权的“索马里民族运动”武装率先从北部挑起一场大规模的内战,造成30万难民流人他国,索马里由此陷入长期的内战之中。

索马里内战爆发后,政府军虽然击溃了“索马里民族运动”的武装,但未能制止战火的蔓延,反政府组织力量还在不断增加。1989年初,索马里中部哈威伊人联合北方的伊萨克人,在伦敦成立了“索马里联合大会党”,并与“索马里民族运动”结盟,构成了反政府的中坚力量。至12月底,反政府武装先后控制了索马里北部绝大多数地区,在南部也占领了一些重要据点。

1990年10月,索马里内战升级,以“索马里联合大会党”、“索马里民族运动”和“索马里爱国运动”为主的反政府武装,分别在索马里中部、北部和南部地区同政府军展开激战,并日益进通首都摩加迪沙。1991年1月初,联合大会党调集部队3万余人率先攻打首都,经过20余天的激战,于27日凌晨占领了总统府。两天以后.联合大会党的迈赫迪宣布就任临时政府总统,成立了完全由哈威伊部族组成的临时政府。

联合大会党不顾其他部族集团利益、独掌政权的做法,招致其他部族势力的强烈不满。欧加登族人组成的“索马里爱国运动”和达鲁德族人组成的“索马里民主救国阵线”等组织拒不承认该临时政府,于3~4月控制了索马里南部大部分地区和中部部分地区,并对摩加迪沙形成包围之势。联合大会党武装部队组织实施猛烈反攻,于4月12日打破了对摩加迪沙的包围。伊萨克族人的“索马里民族运动”对联合大会党“独自掌握国家政权”也十分不满,并借中央政权更迭之机控制了整个北方地区,于5月成立“索马里兰共和国”,宣布脱离索马里而独立。在南方割据、北方宣布独立的情况下,联合大会党临时政府只能控制首都摩加迪沙及附近地区。

联合大会党进驻摩加迪沙后,不仅对国家割据的状况束手无策,而且陷入严重的内讧之中。临时政府总统迈赫迪和联合大会党主席、议长、军队参谋长艾迪德是联合大会党中对立两派的首领。两人分属于哈威伊部族内的不同小部族,入驻首都后,两派为争权夺利而矛盾不断加深。7月,在意大利和一些非洲国家的调解下,联合大会党与其他5个组织实现和解,建立起以联合大会党迈赫迪派为主、各派参政分权的新临时政府,6个组织对迈赫迪为期2年的临时总统任期予以承认。8月,迈赫迪将艾迪德派排挤出中央执委会,并借重新就任总统之机将艾迪德派拒于临时政府大门之外。在迈赫迪加强控制权的同时,艾迪德也在暗地扩张势力,并联络北方的民族运动拥兵自重,伺机发难。

2004年卢旺达内战原因,卢旺达哪一年解决种族问题(4)

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

9月初,两派矛盾发展为公开的武装冲突,双方在首都摩加造成约500人死亡和1500人受伤。后经调解,双方暂时罢兵,但矛盾并未解决。10月,迈赫迪稍做让步,在政府中为艾迪德派留下少量职位,但艾迪德并不接受。11月16日,双方冲突再起并发展为大规模作战。两派在市内居民区毫无顾忌地使用*伤力强大的武器,造成大量平民伤亡。11月18日,迈赫迪兵弱不支退出首都,但仍坚称自己为临时总统,其一部分也仍在城北部一些地区坚守。12月30日深夜,双方在首都的战斗再次升级。1992年1月14日,迈赫迪集结部队反攻摩加迪沙,激战久久不能停息。

2004年卢旺达内战原因,卢旺达哪一年解决种族问题(5)

索马里内战形势图,黄色部分为索马里兰实际控制区域

内战的不断升级给索马里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到1992年1月下旬,两派冲突已使7000人死亡、1.3万人受伤、数十万居民陷入饥荒之中,另有约10万难民逃往邻国,国际救援工作也因战况激烈难以展开。1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733号决议,决定对索马里实行全面武器禁运。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3月3日,迈赫迪和艾迪德两派代表在摩加迪沙正式签署了停火协议。

停火协议签署后,两派之间战火仍持续不断,双方都在积极壮大自己的势力。7月,艾迪德派与其他三个党派结成一个新的组织——“索马里全国联盟”,决心共同对付迈赫迪派,建立索马里新政权。迈赫迪派也加紧招兵买马,训练队伍,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与此同时,各种武装匪徒更加猖獗,大肆抢劫国际社会为索马里难民运送的各种救援物资,联合国在索马里开展的救援行动因此而被迫中断。

在严峻的形势下,联合国安理会应索马里政府的请求,于1992年7月下旬召开会议,一致决定派遣一支500人的维和部队进驻摩加迪沙,保障救援工作的实施。鉴于维和部队进驻后仍不能保证救援行动顺利进行,因此,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试图再显在海湾战场的威风,主动提出参加联合国在索马里的维和行动,并于12月3日促成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向索马里派遣一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

早在9月中旬,美军就已派出2400名海军陆战队员在索马里近海待命。12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派遣一支2.8万人的美军部队前往索马里执行军事救援任务。美军的计划是:首先出动索马里沿海的3艘美国军舰上的1800名海军陆战队员,迅速占领首都摩加迪沙的港口和机场后;然后再从美国本土调拨1.6万名海军陆战队员和1万名陆军部队;同时命令正在海湾的“突击者”号航空母舰特混编队前往索马里沿岸执行任务。此外,法国、意大利、埃及、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津巴布韦等20多个国家,也相继宣布参加此次联合国维和行动。从多国部队执行维和任务的性质和特点看,整个行动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年12月~1993年3月),维和部队执行“人道主义式的军事干预政策”,即以军事手段为开展人道主义救援活动创造一个安全环境。在此期间,维和部队在减少索马里各派冲突、恢复治安、运发救援物资等方面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1992年12月9日,第一批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摩加迪沙登陆,正式开始了联合国在索马里的“恢复希望行动”。当晚,先期抵达的美海军陆战队员遭到枪击,但未有人员伤亡。与此同时,首批法军200人也从吉布提抵达摩加迪沙。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控制摩加迪沙局势后,迅速向索马里内地受灾最重、被称为“死亡之城”的拜多阿市等地进军。11日,索马里两个主要对立武装组织的*迈赫迪和艾迪德在美国的调停下,再次达成停火协议。双方同意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并呼吁索马里人携手恢复国家的和平与团结。从12日开始,在以美国为首的维和部队的保障下,联合国开始恢复在索马里实施国际救援工作。但艾迪德派对多国部队的态度很快发生变化,认为联合国将索马里分成4个难民救济区是为了分裂索马里,并指责联合国立场不公,仅仅站在迈赫迪派一边,致使索马里局势再度复杂化。1993年1月6日晚,美军与艾迪德派部队发生了自多国部队进入索马里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此外,多国部队与索马里各种武装的交火也不断发生。

第二阶段(1993年3~10月),维和部队执行“武力式的和平政策”,即以军事手段强迫索马里各派解除武装、接受和平。维和部队这种强行干预的做法遭到了索马里最大的派别组织艾迪德武装的强烈反抗,致使索马里武装派别的内部冲突转变为艾迪德派同维和部队之间的冲突。以艾迪德为首的“索马里全国联盟”拥有万人武装,是索马里实力最强的武装派别。该武装一向反对外部势力干预索马里问题,因此成为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推行武力干预政策的最大障碍。1993年6月5日,当维和部队在摩加迪沙对艾迪德派控制的一家电台进行武器搜寻时,双方发生激烈交火,造成维和部队200余人伤亡。这是维和部队进驻索马里后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起武装冲突。6月中旬,美军接连向在摩加迪沙的艾迪德武装发起空中和地面进攻,猛烈袭击艾迪德派的武装据点、军火库、电台及艾迪德居住的街区。与此同时,联合国发布了对艾迪德的逮捕令,在摩加迪沙全市大规模搜捕艾迪德及其助手。7月和9月,维和部队又多次轰炸艾迪德派的武装据点,毁坏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及坦克、装甲车等重武器。10月3日,美国陆军特种部队100人在摩加迪沙与艾派武装发生激烈交火,在历时15个多小时的激战中,美军的3架直升机被击落,人员伤亡70%。这是美军自越南战争以来在军事上遭到的最大失败。消息传至美国,引起朝野震动。总统克林顿在国内外舆论的强大助力下,被迫宣布放弃对索马里的武力干预政策,强调用政治手段解决索马里问题。

第三阶段(1993年10月~1994年11月),维和部队执行“政治调解式的干预政策”,即一方面加速推进索马里全国和解进程,一方面积极瓦解艾迪德的势力,阻止艾迪德提前建立临时政府。1994年2月4日,安理会作出决议,决定减少驻索马里的维和部队人数。3月,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维和部队开始逐步撤离索马里。从3月到8月的几个月时间,留驻的维和部队仍不时遭到袭击,有20多名维和军人死于索马里的暴力活动。鉴于索马里的和平前景十分渺茫,9月17日,美国结束了在索马里的军事存在。与此同时,美国还撤走借给联合国索马里行动机构用的80辆M-60坦克、12架“眼镜蛇”攻击直升机、数百辆装甲输送车,以及一些饮用水处理车。美军撤走后,比利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维和部队也陆续撤离。此后,联合国驻索马里维和部队主要由印度和巴基斯坦部队组成。

第四阶段(1994年11月~1995年3月),联合国维和部队决定全部撒出索马里。鉴于索马里战乱不止,联合国维和部队人员伤亡严重,1994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作出在1995年3月底前全部撤出驻索马里维和部队的决定。为了保证参加维和行动的各国人员和装备全部撤出索马里,维和部队制订了代号为“防区盾牌”的武装行动计划。从2月27日至3月3日,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下,在索马里执行任务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全部撤出了索马里。

以美军为首的维和部队主动从索马里全部撒出,标志着这场历时近27个月、以美国为主的索马里维和军事行动以失败而告终,这是联合国自1956年开始实行维和行动以来遭到的最严重挫折。这次维和行动共耗费至少20亿美元,造成140名维和人员死亡,其中有美军44名。

维和部队撤出后,以艾迪德为首的全国联盟自恃强大,试图用武力征服其他派别组织,致使索马里再度陷入战乱之中。1996年8月1日,艾迪德在冲突中因受重伤而丧生,其子侯赛因·艾迪德继承其父政策,索马里派别之间的武装斗争仍持续不断。

1997年,在国际社会的积极调解下,索马里和解势头增强,交战各方先后于1月3日和12月22日签署了《索德尔宣言》和《开罗宣言》,就结束敌对行动,实现民族和解达成一致。但由于各部族积怨甚深,国家四分五裂,以及外部势力干涉,索马里仍未实现真正的和平.

至2000年初,索马里国内和平进程出现转机,部分索马里武装派别开始讨论国内和平、成立临时政府和立法机构问题。5月2日,在吉布提总统的倡导下,索马里各派在吉布提举行了和平大会,经过3个多月的会谈,取得了积极成果,通过了过渡时期临时宪法,选举了过渡议会,产生了过渡时期总统和新政府,并开始重建工作,但遭到各路军阀的联合抵制。

2004年1月29日,各方代表签署了过渡联邦宪章。8月22日,索马里国际议会在内罗毕成立。12月,索马里过渡政府在肯尼亚成立。2005年6月,过渡政府迁回国内,但是由于缺乏实力,只能在南部城市拜多阿办公。2006年6月5日,锁玛丽亚教派武装击败军阀联盟,并控制了摩加迪沙。12月24日,埃塞俄比亚首次公开承认介入了索马里内部的武装冲突。12月28日,索马里过渡政府部队击退教派武装,进驻摩加迪沙。2007年1月23日,埃塞俄比亚开始从索马里撤出军队。2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744号决议,授权非洲联盟在索马里部署维和部队,以稳定当地局势。3月12日,索马里过渡议会批准过渡政府从拜多阿迁回首都摩加迪沙。

由于索马里长年内战,与其地理位置优势(亚丁湾位于连接欧亚的苏伊士运河的航线必经之海域),导致海盗猖獗。由于国家制度崩溃, 加上其他国籍非法越界捕捞的渔船经常出现在索马里的领海中。当地的渔民、商人、叛军发现他们可以透过海盗的行为获取更多利益。在大多数的劫持事件中,人质并没有受到伤害,通常以交付赎金解决。海盗组织严谨、装备完善,成员多为曾受训的军人。他们配备大量威力强大的武器及武装小船,迫使多国政府出动海军围剿,尤其在印度洋哈丰角一带最为频繁。

2004年卢旺达内战原因,卢旺达哪一年解决种族问题(6)

索马里海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