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而必诛意思是什么,罪当诛什么意思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2 00:45:17

前面我们说,始计篇,是基于“守正出奇”思想,而引申出来的一套考量、计量战争胜算的方法论。正和奇,指的是针对事物运行的两种不同局面,而以不同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方式。

所谓“正”,在政治中,则为大局观——处于居中调度的局面,处理的矛盾是纷繁复杂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很多事不能顾此失彼,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

所谓“奇”,在军事中,就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操盘思路——是重大政治任务所决定的,基于一个最终目的,为了夺取胜利,要尽最大可能的灵活机变,来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由于军事实际上是由政治延伸出来的政治任务,需要政治的支持。也就是说,二者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是支持力量,一个是具体任务。说到底,战争的目的,本质也是在维护政治成果。因此,始计篇第一句“兵者,国之大事”,就是从政治的角度、全局的角度,分析军事这个具体任务在其中所占的分量。得出的结论是,军事是一件必须要慎重面对的事情,要对其详细的进行考量。

犯而必诛意思是什么,罪当诛什么意思(1)

放在一个企业的框架下去看,政治就是考虑一个公司整体的发展利益,军事就相当于这个企业要做的一个重要项目。这个项目的重要性关乎企业存亡,是正常流程无法决策的。对此,具体做不做,如何做,则需要企业的高层,对其进行慎重的估量。

在《孙子兵法》看来,对于这种重大决策的估量依据,要着眼于五件大事。以此来衡量其的可行性。

对于这五件事,文章说: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这五件事指的是,道、天、地、将、法

根据这几个大方面中,孙武抽出其中的重点,又提出了比较具象的七个问题。即七计,它是战争初始阶段,判断对立阵营间彼此胜算的一个准则。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对此我们作一个分析:

第一计:主孰有道?

道,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详细的解读过,在军事中,“道”实际上代表的是各自军事力量背后的政治生命力,它直接牵涉到对军事的支持力度。是军队组织化调动能力的来源。“主孰有道”,这个“道”相对五事中,就比较有针对性了,比较的是哪一方政治上层有这个“道”。因为对于一个政治生态而言,上中下三个层面,上层是比较重要的,对内,与执行层的权力博弈,直接决定政令是否通达;对外,他能决定军事行动是否高效率进行。

战国末年军神李牧,可谓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保护神,用兵之法可以说是入了化境,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然而架不住权力运行而滋生的猜忌,又有小人在背后处处掣肘。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害。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政治与军事是相互协作的。政治的清明的一方,可以最大程度补足军事上的一些短板。因此“主孰有道?”是衡量敌对双方胜算的一个重要要素

第二计:将孰有能?

古语云:“难易之相成也”,是说任何复杂的事,都是由一个个很简单的事组合起来的。也就是说,对于处理困难、复杂问题的情形,我们是可以把这个复杂的事,不断地逐一分解,变成一个个子目标去完成,从而达到解决困难的目的。

在战争中,“将”这个组织化单位,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他看做是——战争胜利这个重大政治任务的细分执行者。对于战争操盘者而言,用好这个组织化单位,是促成最终的胜利的一个关键要素。

用“将”,其实在前面的五事中就给出了大原则,将领首要具备的就是“智、信、仁、勇、严”;其次要知人善任,根据每个将领的特长给予不同的军事任务,来承担摆在最终胜利面前各个环节。

那么这一计,“将孰有能?”,其实就是对比双方,谁的将领素质高,谁的人事安排妥当。

第三计:天地孰得?

对天地的哲学思考,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它的核心要义即天时地利

所谓天时,是催动万事万物改变当下状态的原动力。对于草木而言,天时不至,则草木无以生发。对于战争的操盘者而言,天时就是战机的把握,是决策战争机器动与静的第一要义。

以下,举几个“天时”在战场上的应用原则:

1.战场上的战机有时候稍纵即逝,决策者对这个时间窗口的把握,决定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当利于战机的天时来临,则要果断出击。

2.对于没有来临的战机,耐心地等待是优秀决策者的重要素质。

3.而有时候,战场形势对我方而言宜静不宜动,这时候我方静以制动,就是对天时的把握。

所谓地利,是万事万物赖以生养的环境,而环境又制约着万事万物的发展。因此战争也是要依靠环境,利用环境,同时环境也会制约战争的形与势。所以战争的决策者要扬长避短,思考如何让环境利于我方,同时制约敌方。

这一计“天地孰得?”,衡量的是战争双方各自的军事条件。而天时、地利这两个战场要素,实际上是军事统帅,去派兵遣将、指定军事计划的依据。能把这个条件能利用好的指挥者,是可以引导战争形势的。故《孙子兵法·兵势篇》有云:“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第四计:法令孰行?

法令,是统帅约束和保证军队有生力量统一性的设置,解决的是带队伍的问题。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在此的注解是:设而不犯,犯而必诛!为什么要如此严格?

因为战争出错的代价是沉重的,如果决策本身没有问题,而由于部队的不可控导致失去战机,那么这个损失是无法挽回的。所谓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所以统帅必须严格执法,要实现最大化的集权,以解决的是战争机器的统一性

因此,“法令孰行?”是一个军队的及格线。

第五计:兵众孰强?

在战场上,强大不是光看士兵数量和作战器械的先进。真正的强,考量的是军队的斗争意志,也就是士气。因而一个聪明的统帅,往往会在敌人士气高涨时,避其锋芒。士气低落时,攻其不备。

“兵众孰强?”综合来说,是看哪一方军队能够上下和同,勇于作战;哪一方士兵“闻鼓而喜,闻金而怒”;哪一方车坚马良。

第六计:士卒孰练?

古人云:“士不素习,当阵惶惑;将不素习,临阵暗变。”,因此日常的操练是军队临阵稳定的法宝。

第七计:赏罚孰明?

赏赐不能过度,过度则费而无恩;也不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处理刑罚要恰到好处。虽说治军要严,然而如果为了严而严,则刑罚无度,必然是不妥的。我们前面说,法令的设置,为的是解决战争机器的统一性。刑罚无度所带来的隐患,轻的是逼反士卒,重则会使手下部将取代执法者。

老子云:“善者果而已”,善于办事的人不就是要一个结果吗?在这个过程中,搞那些多余的动作,有何意义?

所以“赏罚孰明?”要考量的是,哪一方对于赏和罚这两件事,能够做到“明”,意思是恰到好处。

犯而必诛意思是什么,罪当诛什么意思(2)

经过对比敌我双方以上七个方面,作者说“吾以此知胜负矣”。我把它总结了一下,可能比较容易理解。这七计,说的通俗点,它们其实各自代表着:

(主孰有道):靠山

(将孰有能):人事安排

(天地孰得):对时机和形势的利用

(法令孰行):是否律己?

(兵众孰强):进退,避实就虚

(士卒孰练):准备工作

(赏罚孰明):利益分配

也许当你面对难以抉择的事,不妨可以用《孙子兵法》的思维去衡量,说不定能帮助你打开事情进展的局面。

感谢阅读,看国学经典,品百味人生

大家好我是玄武,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和关注

下期我们接着说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