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前几天遇到了这个问题:诗词出韵是怎么产生的?
前言
作诗的时候出现押韵问题,不仅仅现代人有这种情况,在古代也有。
例如科举的时候,就有举子出韵(也叫做落韵)。甚至古代的大诗人如苏轼、杜甫、元稹、黄庭坚等人也会有这种现象。擅长诗词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有出韵的现象。
关于词的出韵,以前专门谈过,例如秦观《千秋岁》出韵、辛弃疾《贺新郎·柳暗凌波路》入声混入仄韵通押等,都有特别的原因,本篇不再探讨。
首先,我们要确定什么是诗的出韵?
一、什么是出韵?
出韵也叫落韵,出韵并不是简单的不押韵,作诗不押韵完全是外行,不值得一谈。
这里说作诗出韵,特指格律诗的出韵,格律诗出韵的现象就是错用了邻韵。
1、韵书与押韵标准
有些人谈到隋朝以前的诗,如曹操《观沧海》 等读起来并不押韵,这是因为隋朝前后部分生活语音产生变化。
诗人作诗以韵书为标准,起于隋唐。隋朝文人制定《切韵》以后,唐宋朝的韵书都依据《切韵》为基础改编,这些得到官方认可的韵书,成为科举考试中试贴诗的押韵依据。
创作格律诗时,以官方的韵书为准,押错了邻韵,即为出韵 。
2、首句押邻韵与尾句押邻韵
格律诗的首句是可以借邻韵的,不被认为出韵:
幕下郎官安稳无【 虞韵】,从来不奉一行书【鱼韵】。固知贫病人须弃,能使韦郎迹也疏。【鱼韵】。《投简梓州幕府》杜甫
在唐朝,格律诗首句押邻韵可以,但是尾句押邻韵不行。
例如元稹的《行宫》就出韵了 :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前两句押一东,最后一句押二冬。 冬、东不同韵。
像《行宫》这种诗,虽然其他条件都符合格律规则,但是押韵押成了邻韵,按照格律诗就算出韵了,只能算作古体诗。
3、孤雁出群格与孤雁入群格
刚才的首句押邻韵,或者尾句押邻韵,古人也有说法。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说,首句押邻韵(借韵),叫做孤雁出群格 ,而且宋朝人就有了这种说法:
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四溟诗话》
清朝人仇兆鳌 在《杜诗详注》中提到了一个孤雁入群格:
前投幕府诗,本用鱼韵,而起借七虞无字,谓之孤雁入群格。
前投幕府诗,就是前面引用的杜甫《投简梓州幕府》,第一句押【虞】韵:无,2、4句押【鱼韵】:书、疏。
两个人的说法完全相反,同是首句押邻韵,明朝人说“孤雁出群”,清朝人说”孤雁入群“。
仇兆鳌认为的孤雁出群格是另一种说法:
此题客旧馆,本用青韵,而后借八庚声字,谓之孤雁出群格。
杜甫《客旧馆》如下:
陈迹随人事,初秋别此亭。重来梨叶赤,依旧竹林青。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
这首诗的第六句韵脚是:声,属于【 庚】,其他韵脚亭、青、冥都属于【青】。仇兆鳌说这是“孤雁出群格”,这是中间第三联押了邻韵。
按照唐律来说,第六句这个”声“字,其实也出韵了。假如科举的时候作诗,是绝对不能犯这种错误的。
二、为什么出韵
诗人作诗为什么出韵呢?
1、兼韵与邻韵通押
古体诗可以邻韵通押,但是格律诗不行,格律诗的出韵就是犯了邻韵通押的毛病。
这里要拿另一首诗作例子,《七律·长征》中,寒、删混押,作为格律诗的标准,也出韵了。
红军不怕远征难【难:十四寒 】 押韵
万水千山只等闲【闲:十五删】 不押韵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丸:十四寒】 押韵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寒:十四寒】 押韵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颜:十五删】 不押韵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这种押韵在唐朝叫做”兼韵“,其实出韵了:
唐人有嫌韵、兼韵之法。嫌韵即出韵也。兼韵亦名干韵,谓兼取通用韵中一二字也。 寒与删、先得相兼,以其通用故也。
不过,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这样作诗:押韵放宽到邻韵通押,平仄还是按照古韵使用。
这是把规则改了,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讨论了。
2、诗人的疏忽
诗人作诗也有疏忽的时候,怎么证明他是疏忽呢?
很简单,古人科举考诗赋的时候,押韵是绝对不能出错误的,科举中的诗和赋都要求按照韵书押韵。但是偏偏有考生押错了韵。
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的殿试考生中,诗题为“纱窗宿斗牛得门字”,得门字,意思是押”门“所在的韵部,即在平水韵【十三元】韵部中的字。
肃顺门下的高心夔自以为状元之才,结果在考试的时候,记错了 【十三元】这个韵部的字。至于他到底是押错了什么韵,众说纷纭,清人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说他错用了“十四寒”;有人说他错押了十一真、有人说他错押了十二文.......
他的同门王闿运揶揄高心夔“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
总之,高心夔押错了韵,最后仅位列四等,后来郁闷到死:
”负干济之才,士不得志,年未五十郁郁以殁。"
【十三元】中,有原、猿、烦、门、存、孙等,韵母有an、有en、un,确实很容易搞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