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色”亦称“原色”,是指不能通过其它颜色混合调配而得到的最基本的颜色,所以对于“原色”,自然就不是“得到”的,而是人为定义的。那我们平时常说的“三原色”,又是如何定义的?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三种颜色而非其它颜色?这其实源于人体肉眼对光线的响应。
人的眼睛内通常具有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S、M、L),分别能对不同范围波长的光进行响应。S视锥细胞会对波长在400-500nm范围内的光进行相应,峰值出现在420-440nm处(蓝紫色);M视锥细胞会对波长在450-630nm范围内的光进行相应,峰值出现在534-555nm处(绿色);L视锥细胞会对波长在500-700nm范围内的光进行相应,峰值出现在564-580nm处(黄绿色)。
人的S、M和L类别视锥细胞对单色光谱刺激的归一化响应光谱 | 图源:wikipedia
若现在要找出三种颜色,能够分别使其中一种类别的视锥细胞的响应强度远高于其余两种,那么红、绿、蓝将会是最佳的选择,故将此三色定为原色。
当原色以不同比例混合时,会产生其他颜色,在不同的色彩空间系统中,有不同的原色组合,可以分为“叠加型”和“消减型”两种系统。
“叠加型”原色系统中通常包含光源投射时所使用的色彩,以红色、绿色、蓝色作为原色(亦称为“三基色”)。若将此三原色的饱和度均调至最大并且等比例重叠时,则会呈现白色。这套原色系统常被称为“RGB色彩空间”,亦即由红(R)绿(G)蓝(B)所组合出的色彩系统。
消减型原色系统 | 图源:wikipedia
“消减型”原色系统中通常包含反射光源或颜料着色时所使用的色彩,以黄色、青色、品红作为原色,聪明的你肯定已经发现,这三个颜色正是“叠加型”原色系统中三种原色两两混合后产生的。在传统的颜料着色技术中,通常以红色、黄色、蓝色作为原色,而现代基本都已采用“消减型”原色系统。若将此三原色的饱和度均调至最大并且等比例混合时,理论上会呈现黑色,但实际上由于颜料等原因呈现的是浊褐色。正因如此,在印刷技术中往往会加入第四种原色——黑色,其与前三种原色组成了“CMYK色彩空间”,即由青(C)品红(M)黄(Y)以及黑(K)所组合出的色彩系统。
回答:Eric
编辑:yrLew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