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权删除
2、扭曲的母亲胡小蝶因为忍受不了魏莱的欺凌,选择了跳楼自*,警察到魏莱家里去调查。魏莱的母亲出镜短短几分钟,却将一个优越感爆棚、毫无是非观的形象鲜活展现出来。
“我们家的孩子是不会暴力对待别人的,别人可能会,但魏莱不会,她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对方家长什么身份,他们的孩子心理素质怎么就那么差?”
鲜活的一条生命,在魏莱母亲的嘴里说起来轻飘飘,不但是没有对生命起码的敬畏,也没有基本的是非观,“都是你的错”——这是人群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僵固化思维,只要牵扯到自身利益,所有的责任都是别人的,是环境的,归根到底,这是一种人性的冷漠和自私。
当母亲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旁边的魏莱嘴角露着笑,一副“你能奈我何”的傲慢表情。因为父母的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孩子长成了冷血的翻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权删除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圆桌派》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可是那些自认为保护孩子的父母不懂这个道理,他们的庇佑让自己行为没有边界,做事没有底线,那些犯罪的孩子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没有敬畏之心,不懂得害怕,因为父母会帮自己搞定一切。
如果孩子犯了错,唯有惩罚能让孩子清醒时,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姑息。让孩子知敬畏、守规矩、懂法律,这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权删除
除了没有基本的是非观,魏莱的母亲还充满了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自己家家境优越,自家孩子获奖无数,她那种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满到快要溢出来。“别人可能会,但魏莱不会,她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所有的优越感,都来自于缺乏见识和缺乏悲悯。最高贵的优越,一定是善解人意、懂人冷暖的。
3、扭曲的女儿孩子是发自内心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接纳的,这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如果在学校里没有得到满足,那么未被满足的期待就只能去到别处需求安慰。
因为自己的一次失利,父亲冷暴力自己快一年的时间,可想而知,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让她感觉深深的挫败和自责。自己真是没用啊,在最重要的领域,居然失败了。她想要赢得父亲的谅解和接纳,但是得到的只是无情的冷暴力。
在家里,她彻底失去了掌控感,像个提线木偶一样跟着父母的情绪而动,既然在家里抓不住想要的爱和接纳,她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她活动的另一个主要场所——学校,在这里,她要找回掌控感和存在感——通过欺凌同学的方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权删除
她对于同学无情的霸凌,撕衣服、扇耳光、拍裸照,我们看到的是她的蛇蝎心肠,但没看到的是她潜意识里的宣泄和释放,将那些对父母的积怨,发泄到一个个无辜的同学身上。
在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很多人都提出了异议,为什么无恶不作、无法无天的魏莱突然要找到陈念道歉,求和解?其实这可以解释,她的父母就是在用单一的评价体系评价她,高考取得好成绩,是她唯一的价值来源,这相当于是她的命门。
在欺负胡小蝶的时候,没有留下证据,不会妨碍她高考,所以哪怕胡小蝶因此自*,她都无所谓;可是在欺负陈念时,路边的摄像头记录下这一切,这一过程也被楼上居民看到,一旦陈念告发,这些证据加在一起,有可能会影响到她的高考。这是她唯一在乎的,所以她要去搞定陈念,她想到的办法是用钱。
失败的家庭教育,已经将她教育成一个自私冷漠的利己主义者,在她的眼中,人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高考。这是取得父亲认可,取得鲜花掌声唯一的出路。说到底,人的一生都在寻找认同,她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