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别样仕途
包拯28岁中进士,可他的为官之路,却是从38岁开始。
公元1027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寒窗苦读二十多年,终于成为一方知县。
这是很多读书人的梦想。
但包拯没有赴任。
他上书请求在合肥附近任职,理由是父母年迈,需要尽孝道。
上面很宽容,考虑了包拯的实际情况,将他改任为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
包拯还是不满意。
他觉得离家太远,思来想去,便选择辞官回家,先赡养父母。
其实,和县、合肥之间,相距不过100多公里,驾车不到2小时。
这个距离,真的不算远。
但这是用现在的观念来看的,在那个用双脚走路的时代,100多公里,的确无法在父母面前尽孝。
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在那个读书走仕途的年代,包拯能放弃当官,去赡养父母,真的很不容易。
他真的对父母非常好。
几年后,父母相继离世,包拯就在父母墓葬旁边,盖了草庐,坚持守丧。
守丧期满,当地的父老乡亲,都来劝包拯继续仕途,他才选择进京听选。
公元1037年,38岁的包拯,被任命为天长(位于安徽)知县。
他的为官之路,正式开启。
相比其他人,包拯的仕途,走得格外顺遂。
36年间,他接连调任、升任,担任过的的官职,也数不胜数。
在地方上,他当过“大肥差”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也干过要职陕西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
在中央,他曾是铁面无私的监察御史,也曾是坚决执行的尚书工部员外郎。
他得罪了无数权贵,无数人恨不能抽他的筋,扒他的骨。
但这些权贵,愣是无法撼动包拯分毫,这一切,只因宋仁宗的力挺。
宋仁宗有多力挺包拯?
历史上,包拯的结局,算是非常好了。
宋仁宗追封他为吏部尚书,赐号“孝肃”,葬礼极尽哀荣。
他去世时,从中央到地方,许多百姓为他哀伤。
“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包拯38岁入仕,此后6年,先后在安徽、广东当过地方长官。公元1043年,他被宋仁宗安排回京,赐官监察御史,专门负责监督大臣。
在古代,监察御史,几乎相当于皇帝的亲信。
但监察御史,也非常容易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