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5个子片区组成,其中,勐养子片区是亚洲象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片区,西双版纳境内现存的300余头亚洲象,约1/3生活在该片区。
当下,两个迁徙的象群备受外界关注,它们是一路北上已进入昆明境内的“短鼻家族”,以及“南下”逗留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小缺耳朵”家族。这两个象群,之前都生活在勐养片区。
过去半个月里,围绕这两个象群的讨论十分频繁,尤其针对北上的象群,至今已出现了迷路、磁场、栖息地环境恶化等多种解释。不过,这些解释出来后,也会出现不同的声音。
▲6月5日,位于西双版纳野象谷的中国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一头亚洲象被工作人员悉心照顾。图据红星新闻
6月5日,红星新闻专访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所长郭贤明、勐养管护所高级工程师董瑞。郭贤明在保护区工作了32年,曾与他人联合发表《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亚洲象栖息地选择及活动范围变化》等论文;董瑞在勐养管护所工作了13年,他还是一名亚洲象监测员,跟踪、预警,仍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
▲郭贤明(左)与董瑞
郭贤明、董瑞二人从与亚洲象打交道数十年的实际经验出发,对亚洲象栖息地环境变化、管控、人象冲突等话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短鼻家族”被发现多年并早被命名
红星新闻:勐养子保护区对亚洲象的监测和保护,现状是怎样的?
董瑞:勐养片区的面积为150万亩,片区里有81个村庄,住着1.3万多人,有傣族、汉族、哈尼族、基诺族、布朗族。片区现有32名事业编制内巡护员,以及101名护林员。
2013年我们做了一次调查,认定勐养片区的亚洲象数量为100头左右,现在的数量,为120头左右。巡护员不能每天上山入村,护林员就成了大家的“鼻子”、“眼睛”和“耳朵”。我们建立了微信群,象在哪里活动,护林员会第一时间在群里通知,他们会提醒附近百姓,当天不要到附近劳动,同时我们也会把这些信息,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