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要命的是,很多民乐也因此不得不面对后继无人的困境……
隔山不同语,过河非乡音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意为不同地域的人,由于长期受本地地理气候、生活习惯、饮食方式等因素的熏陶,在思想观念和文化性格方面会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而从地理条件上看,中国的疆域其实呈现着非常明显的区域化特征。
在饮食上,就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
(图:图虫创意)▼
从地形上看,中国不仅呈现着从东到西,逐渐由低到高的三级阶梯式走势,境内还有多条难以翻越的山脉。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分开了北方放牧区和南方农耕区的大小兴安岭及阴山山脉、阻隔了山西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太行山脉、让中国分成南北两方的秦岭山脉。
此外还有位于粤桂湘三省交界处,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一分为二的南岭诸山、雄踞于豫鄂皖三省之间,让长江淮河隔山相望,楚越之地难以沟通的大别山,以及地势险峻,担当着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分界线的横断山脉。
这三级阶梯形成了我国地势的基本格局▼
在生产力不发达、交通运输工具落后的古代,高耸的山脉就是最大的地理阻隔,不仅军队征战难以翻越,就连正常的商业文化交流都会受到较大影响,因此被山脉所分割开的地区之间往往维持着相对独立发展的状态。
与之相反的是,蜿蜒曲折的水系则是不同文化之间最好的沟通渠道。毕竟相较于翻越山岭,驾着一叶扁舟顺江而下显然要容易得多。
像黄河、长江、淮河等东西走向的大河,则在很大程度上能让沿岸地区的百姓互通有无,进而维持着相对密切的文化交流。
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孕育出了五千多年未中断的中华文明▼
在这样的地缘格局影响下,中国古代形成了八个特色鲜明的文化区,如在以湖北省中部为中心的长江腹地,形成了江汉氏族文化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几度称雄的南方强国楚国正是由此发展而来。
再如在气候条件不宜农耕的内蒙东北部、宁夏、新疆地区,也形成了以放牧和狩猎为特色的北方草原氏族文化中心。由于其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甚少,这里的文化也保持着极强的独立性,具有浓厚的草原特色。
可以说,正是在山川地理的影响下,不同地方的人们形成了迥异的文化性格——兵家必争之地,人们的性格通常豪迈粗犷,行事风格干净利落,谈话聊天心直口快。
繁华昌盛之地,人们的心中往往包容并济,愿意吸取各处文化之长以完善自身,行文作曲大气磅礴。
烟笼细柳之地,人们的思绪总是心细如发,一举一动皆温文尔雅,后日看来总透着一股婉约的派头。
一生自由豪放的大文豪苏轼
正出生于兵家必争的蜀地
(图: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