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个人简介,辛弃疾的一生及其简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26 14:49:37

来源:新乡日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人。他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家,这就注定了他的词及他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辛弃疾是位乱世英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史讲“东坡仙才,史无二例,稼轩雄才,如鲸吞海。”他才华横溢,被誉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与党怀英并称辛党,“一时瑜亮”都不为过(党,指北方文坛领袖),他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爱国词人,他一生以恢复失地为志,是以功业相许的民族英雄。

辛弃疾天生孔武高大,自幼苦修剑法,又生于金宋乱世,因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1岁就拉起一支义军;后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任*,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偷走印信,借此向金索赏。信息传来,辛弃疾单人独马提起利剑追贼两日,第三天,他提回叛徒首级,赢得耿京赏识。于是他说服耿京南归,并亲自南下临安联络。不料几天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途中,得知部将叛乱,*了耿京。辛弃疾怒火中烧,跃马横刀,率数十骑精锐突入敌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突奔千里押解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这一壮举使南宋统治者不得不为之惊异,遂任命辛为江阴佥叛,这时他还是22岁的英俊少年。以身相许,为朝廷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他有收复失地为己任的决心。

世事难料。南归之后,他手中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一支羊毫软笔,再也没有机会奔赴沙场,血染战袍,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了悲壮的呼唤、叹息和无奈,直到64岁嘉泰四年又被宋宁宗召见。他说明抗金决心,谈了高议卓论,南宋朝廷被他的智慧所激,任他为镇江知府。于是辛弃疾便积极筹化北伐,怎奈执政者韩侂胄不听他的意见,致使北伐大败。辛弃疾自知韩不可共图大业,辞职回到潜山隐居,给后人留下了他的名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此积郁成疾,一病不起,享年68岁。

壮岁旌旗拥万夫

辛弃疾是北人南来入仕的,抗金热情很高,他23岁就永远离开了北方,希图在江南实现他收复中原的理想。在他渡江南归四十周年而赋诗中,阐明了抗金到底,以收复中原为己任的决心。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 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词上阕是对当年活捉叛徒张安国这场英雄事迹的回忆,而感骄傲和自豪。下阙转入写自己当前的处境,发出英雄老矣,壮志未酬的感慨。

先看上片:开头两句是实写。上句:写他在家乡集众起义的事,下句:写他追*叛徒张安国,带领一部分起义军渡江回南宋时的情景。

锦襜:锦制短衣。突骑:冲锋骑兵。银胡觮:银色箭囊。金仆姑:箭名。“夜娖”和“朝飞”是互文,意思是:金兵夜里都在忙着整理箭囊,修筑工事,应付战计。宋兵一到佛晓就发起进攻,说明双方战事频繁。

下阙:转入写自己目前的处境。有英雄老矣的感慨。“追往事,叹今吾”换头,引起下文,“春风不染白髭须”。不平凡的少年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春风只能吹绿草木,而不能吹黑白了的胡子。这是个借喻,别有风味。

男儿到死心如铁

辛弃疾满腔热情为国献“平戎策”(《美芹十论》和《九议》)到头来,换得个“东家种树书”。这形象的对照,道出他内心的抑郁不平。这种“抑郁不平”的情绪是缘于他的驱除金兵,整顿乾坤,恢复中原的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

辛弃疾南渡后,南宋统治者不与重用,闲置近30年,消磨他的青春年华。他曾多次进谏,他的《美芹十论》详细陈述了收复中原的谋略和计划,可惜都不被朝廷采纳,但他的卓越才情和独到的见解,使得南宋朝廷不得不让他作点小事,作个地方官,这中间他为人民做了一些事情,如他在滁州、湖南救荒时,打击囤积居奇的富商大户赖文政,救助了饥饿中的农民。在湖南力排众议还建立了一支“飞虎军”,稳定了湖南局势,被金人称为“虎儿军”。这支军队,一直是长江沿岸的一支国防力量。但这些小事情,原不是辛弃疾的理想,他的宏愿是驱除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三十多年来,他梦寐以求的是渴望能指挥百万雄师,驰骋疆场,为祖国建功立业。然而他的理想,他的美好夙愿,直到两鬓斑白也没能实现。在他给他的战友陈亮的词里,表达了这种感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是词牌,“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同甫”是陈亮的字,他是辛的朋友,南宋著名爱国学者。

这时作者在江南带湖闲居,陈亮曾写信来访,因事未践约,辛弃疾填壮词以寄之。“壮”就是壮在它形象的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首句是现实生活的写照,由“梦回”写到来日破晓。“吹角连营”正是号召战士出征*敌的号角。“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八百里是牛的名字,泛指牛的代称。“五十弦”指乐器,“翻”是演奏。“沙场秋点兵”。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秋高马肥,正是用兵*敌的好季节。表达了作者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下阙:转入实写战场的情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换头。承上片,英雄骑着“的卢马”,持强有力的弓上战场了。“的卢”:三国演义“刘备檀溪跃马”的故事……一跃三丈,使刘备脱离险境。“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说出了作者的理想。大功告成的喜悦。感情沸腾到最高点。可怜白发生”。感情徒转落下来,尽吐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自成一段,与首句照应。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薄,构思奇特,富有创造性。

又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这是一首唱和词,但与一般酬答往来的庸俗之作大不相同,它写得感情饱满,痛快淋漓,内容丰富,形象鲜明。就全词来看,作者的笔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历史人物来赞美陈亮的宽阔胸怀与远大理想;二是通过对时政的抨击和对"富贵"的蔑视来突出陈亮的高尚品格;三是通过陈亮的言论"男儿到死心如铁"来歌颂陈亮为国牺牲的决心和坚定立场。词中把写景、抒情、用典、时事结合在一起,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可以大胆的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中,找不出第二首这样的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谁能有像辛弃疾这样亲自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也无用武之地了,只有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触不周山。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再说什么呢,他走投无路,上天无门。

请看《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上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谁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正是亡国浪子的心呢?这是他登临健康城赏心亭时所写的词。此楼遥对秦淮河,是功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一声声悲怆的呼唤。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当年的拍刀摧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说呢?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成的。今天说辛词时,清楚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的哭诉,一次一次的表白,总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若为辛弃疾造像,“把栏杆拍遍”最贴切。

脉脉此情谁诉

辛弃疾被劾落职后,在农村隐居20年之久,写了一些反映当时农村生活的一些侧面,表现自然景物之美。

请看《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了了数语,把画面写活了。上片写农家全景。容膝小屋,白发翁媪。下片写了农村生活的具体片段,白描几笔,一副速写画面,便勾摹出几个不同人物的姿态神情。大儿老实,在除豆;二儿勤快,在编鸡笼;小儿无赖、跳皮,躲在溪边躺在那儿品尝新莲子呢。描绘了生活之美,体现了一家五口在农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体现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回乡种地了。 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闲踱步,看儿子种地、编笼、玩耍,真是闲情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辛弃疾的词痴情和着辛酸,他写每首词、每个字都让人一惊,那不是字,是一滴血,是一行泪。他的笔力太厉害了,太深刻了。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好,是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一个词人。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武,始终在出仕与入仕之间矛盾。在被用和被弃之中煎熬。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再不染政治了。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不怕谗言倾盆,稍有政绩,就招谤被弃,国有危难,就被招而任用。他上过《美芹十论》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政治家,像一块铁,可以烧红锤打,还可以放入冷水里淬火。他表现了豪放派的豪放不羁。也有人说他是婉约派,他的词多情细腻不亚于柳永和李清照。

请看他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都是个人情思的卿卿我我。辛弃疾的婉约,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于无声处响惊雷。

再如他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织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把栏杆拍遍

我还是这样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他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可以说,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中翻腾、激荡,好比地壳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也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儿把他逼上词人之道。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都不通,他只有走词人之路,终于成为爱国的伟大的词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是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辛弃疾在镇守京口时,虽尽了最大努力,呈献了很多宝贵意见,朝廷非但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反找借口调离了他。辛弃疾自知韩侂冑也不能图大业,辞职回到潜山,积郁成疾,一病不起,享年68岁。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可成一枝遒劲的龙头拐杖,也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冰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去疾去病到磨炼到最后,只得了“辛”字的含义,再到“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辛弃疾这样一位词人。

辛弃疾一生填词六百多首,是两宋之最。苏轼才填二百多首、李清照填词五拾多首,柳永是宋朝专业词人才填词二百多首。辛弃疾的词以*敌报国、恢复中原、统一祖国为主题。辛弃疾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的悲伤不是从他个人得失、升沉生出,而是与当时的民族、国家的命运是一致的,这让他的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辛弃疾的词无论从内容和艺术表现来说,都丰富而多采。在不同的题材中,表现了不同风格与情调。有时豪迈奔放、慷慨激昂,有时奇诡想象,以泄胸中不平之气,大有楚辞的意味;有时委婉清新,有隽永的情味;有时诙谐嘲戏,趣味横生。特别是他的爱国词章,忧思悲壮,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真挚动人,热情澎湃,给人以震撼,是我国抒情词中宝贵的遗产。

作者:席淑贤

编辑:申彬彬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