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注释
祗:只是
骈:两马并驾
一食: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外见:通“现”
且:犹,尚且
策:用鞭子打
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尽其材:通“才”
临:面对
邪:通“耶”相当于“吗”
课文理解
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作者看来,“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伯乐,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①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
② 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
③ 要有展示的机会
联系现实谈一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理解。
写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也写出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暗含着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的意思。而在现实社会中,人才不能被动的等待被人发现,而应该抓住机遇,展示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