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江苏实力的见证,也是当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见证。
02
广东VS江苏VS山东
事实上,过去30年的历程,更能看出江苏的发展速度。
在2008年之前,江苏与山东的GDP几乎不相上下。但从2010年代开始,江苏开始拉大与山东的差距,并逐渐缩小与广东的差距,坐实中国经济第二大省之位。
2019年各省市的GDP已发布,广东以10.7万亿的总规模继续领跑全国,而江苏以9.96万亿位居第二,离10万亿俱乐部只差临门一脚。
山东由于经济普查和挤水分的因素,滑落到7.1万亿(18年初核是7.6万亿),三地的差距越来越大。(参阅《GDP首破10万亿!中国经济第一省,再无悬念》)
当然,需要正视的一点是,广东早在2008年之后就率先进行了“腾笼换鸟”,高新产业相对突出。
江苏虽然发展均衡,但支柱产业多为传统产业,无论是冶金还是化工,都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03
谁是中心城市?
江苏发展均衡,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没有中心城市。
众所周知,在中西部省份,省会城市都是省内最大的城市,也是唯一的中心城市。但在江苏,各地市区域经济悬殊不算过于巨大,无论是作为省会的南京,还是GDP最多的苏州,都难称得上中心城市。
从首位度来看,南京的省会首位度(省会GDP/全省GDP)位居全国倒数第二名,仅次于济南。
正因为这一点,早在2018年年底,南京、济南、沈阳等城市就被巡视组点名,原因极其相似:省会城市功能作用发挥不够。
南京为此也提出打造“强省会”的目标。不过,在目前的发展格局下,想要打造“强省会”,可能并没有那么容易。
而苏州,虽然GDP接近2万亿,光环效应十分突出,但也不是中心城市。
但从行政级别上看,苏州仍旧是普通地级市,既非副省级城市,也非计划单列市,在长三角范围内则从属于上海大都市圈,难以成为江苏事实上的核心龙头。
而在苏北地区,徐州虽然已经提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但淮海经济区地跨多省市,省际之间的协调本身比省内更难,徐州在苏北地区的影响力同样受限。
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江苏的地理环境有关,但重要的在于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分野。
04
镇淮扬:南京都市圈
南京、镇江、淮安、扬州,从属于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相当特殊,这是一个跨越两个省份的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的城市不仅包括江苏的南京、镇江、淮安、扬州,还将安徽的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等四个城市纳入“势力范围”。
从地理上看,安徽这四个城市,与南京的距离近过所在省份的省会合肥。不仅如此,南京与马鞍山、滁州的高铁最短运行时间只有20分钟,到芜湖也仅有半个多小时,而南京的地铁正在于安徽马鞍山等地连通,交通通达性明显超过合肥。
这就从侧重坐实了南京的“徽京”之名。
可以说;南京虽然不是江苏的强省会,但可以称得上苏皖两地的重要中心城市,与合肥都市圈存在较大的重合之处,两地的竞合关系更甚于南京与苏州。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底官宣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加强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
可以说,这相当于默许了南京向安徽腹地的纵深,默许了南京都市圈扩大在省外的“势力范围”。
05
苏锡常、南通:上海大都市圈
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则从属于上海大都市圈。
众所周知,上海是长三角唯一的核心龙头。
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无论是地理区位,还是基于产业协同发展,向上海靠拢,无疑都是务实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