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足球的前身起源于中国古代山东临淄(今淄博市)的球类游戏“蹴鞠”,再由阿拉伯人从中国传到欧洲,后来逐渐演变发展成为现代很受欢迎的足球运动。
中国蹴鞠文化的盛行现代的足球运动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球类游戏蹴鞠,而蹴鞠最初的名字则是叫做“塌鞠”,蹴鞠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史记》中。
根据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刘向、刘歆俩父子在个人著作《别录》《七略》中的描述,这蹴鞠是黄帝用来搞军事训练用的。
《战国策·齐策》中记载齐国首都临淄人的生活时说:“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市民有很多种文体活动,这其中就包括踢球,而且还是当地一种民间广为盛行的娱乐方式。
到了两汉三国时期,蹴鞠的发展比较快。不但在娱乐性蹴鞠上继承了下来,而且出现了表演性的蹴鞠。后来慢慢还出现了竞赛性蹴鞠。
这一时期的蹴鞠还有军事训练用途,“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班固更是把蹴鞠列入兵家技巧类中,称“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蹴鞠经历两汉三国时期的快速发展,到唐宋时期进入盛行时期,这是蹴鞠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蹴鞠到唐代后,有了质的突破,那就是蹴鞠从最初使用塞满毛发的实心球,演变为充气球。在《气毬赋》中这样写道:“气之为球,合而成质。俾腾跃而攸利,在吹嘘而取实。”
根据文献记载,蹴鞠运动在进入唐代后出现了球门。当时有球门的蹴鞠比赛一般是单球门,大多是在宫廷宴会中进行。这种变化虽然比之前的直接对抗后退了一步,但对比之前要求就更高了。
当时比赛的两队有12或16人,分别称为球头、骁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这球头与队员的帽子有些区别。两队比赛胜者有赏,负者受罚,队长要吃鞭子。
蹴鞠到了宋代时,已经不再是高端娱乐活动了,它已经从皇宫内院发展为平民家庭的一种娱乐活动。市民常常在御街和横街玩蹴鞠,宋代不少铜镜中有踢球的纹饰也可以间接反映宋代蹴鞠运动的盛行。
在南宋时期,还出现了蹴鞠组织并有社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蹴鞠艺人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
这“齐云社”不但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还制定了《齐云社规》,其中有“十紧要”和“十禁戒”。
蹴鞠文化在唐宋时期后,便开始慢慢衰弱,使得我国在之后的足球运动上与足球强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每支球队参赛人数11人的来源2005年,在国际足联成立百年庆典的闭幕式中,中国山东临淄被正式宣布为世界足球起源地。也就是说足球运动有2000多年的历史。
自从蹴鞠文化被阿拉伯人带到欧洲后,这项运动很快就被推广开来,随后并对这一运动进行了改良。希腊人和罗马人在一个长方形场地上,将球放在中间的白线上,用脚把球踢滚到对方场地上,当时称这种游戏为“哈巴斯托姆”。
到了19世纪初叶,当时欧洲的英国和拉美部分国家开始盛行足球运动,但由于当时的足球规则五花八门,严重影响了足球运动的发展。
1848年,英国两所著名的大学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展开了一场足球比赛,并在比赛前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足球运动历史上第一部文字形式的规则《剑桥规则》诞生。
当时因为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比赛以宿舍为单位,而当时的学校里每间宿舍住有10名学生和1名教师,所以每支球队参赛人数为11人,因此在之后的规则中,正式将足球运动场上人数定为11人。
当时比赛时,英国人的足球阵型是“九锋一卫”,即9名前锋,一名后卫,再加一名守门员。后来又演变出“七锋三卫”的阵型,使得攻守相对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