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红路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伊春市民政系统聚焦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关键环节,以“民政牵挂·‘救’在身边”为品牌,在兜底强基上下功夫,在提升服务质效上下功夫,让兜底保障有温度有力度,全力把一项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一桩桩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截至2023年9月,全市分别累计投入城乡低保资金和特困供养资金2.3亿元、1979.8万元,保障了城乡5.3万低保对象和1812名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发放临时救助资金898.8万元,救助因病、因灾等造成生活困难的低保、低收入人员2.2万人次。
围绕“兜好底”,完善“民政牵挂·‘救’在身边”品牌服务,伊春市民政部门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做好低收入家庭认定,健全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动态监测、救助帮扶机制,完善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对低保、特困、临时救助认定办法等进一步补充完善,常态长效推进社会救助各项制度落实,保障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近日,一名身在烟台市,患视力、智力障碍,肢体残疾的铁力市6岁女童,因其母亲被判服刑无法履行监护义务,急需返乡接受救助治疗。伊春市救助服务中心获知此情后,专题研讨制定了妥善的接返方案,一路上,工作人员时刻关注着女童的卫生情况和身心状态,跨越鲁、津、冀、辽、吉、黑6省市,终于顺利将女童送到铁力市民政部门。
伊春市整合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社会救助资源力量,由原来困难群众上门办转变为主动发现和帮办代办,将走访、发现困难群众列为村(居)重要工作内容。全市所有县(市)区均配备了社会救助协理员,通过走村入户,常态化走访,分类建立救助台账,对符合条件家庭,有针对性地落实救助帮扶措施。同时为使用手机难、交流沟通难、身体行动难的困难群众提供帮办、代办服务,通过对困难群众随时发现、及时介入、即时救助,更加突出主动性。
伊春市以民政部门为牵动,突破部门壁垒,联合乡村振兴、人社、医保、应急管理、残联、教育等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切实提高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精准度,推动社会救助信息化发展。通过伊春民政微信公众号、乡镇宣传展板公布及走访人员讲解等形式,广泛向居民详细讲解相关政策及办理程序,让群众“看得懂”“听得进”“用得上”,加深群众对社会救助政策的了解程度,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