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村人的留胡子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过去蓄胡须风俗。
俗话说“老爱胡须少爱发。”对于现代人来说,胡子并不受欢迎,蓄胡须不卫生,但在过去,人们很喜欢留胡须的,特别是老年人,长胡子成了一种标志。
这是为什么?原来并不是图好看,乃有特殊作用和意义——知道了,将来老了你也会留。
(白胡子老人)
原来,老人有胡须是人格和尊严的象征。
老人没有胡须,其受尊敬的程度将会打折——胡须就是家庭权威和社会地位,这是古代中国帝王都有胡子的原因。如果一个老人到了该留胡子的年龄还不留胡子,那道德评价也会降低。
比如一个老人有了孙子,却没有胡子,村邻会讥他“老来俏”,难听的直接骂他“*老头”,有爱“扒灰”嫌疑。
(爷孙俩)
不只老人要留胡子,老人的胡须也是不能让他人随便摸的。在家里,只有小孙子抓胡须时不生气,这是“隔代亲”。如果换成别人那是触霉头,可不得了,这是挑战尊严,老人会生气的,严重的大动肝火。
一方面老必须留胡须,另一方面年纪轻的不允许留胡须。在去过的乡下,如果一个年轻人留胡须只有两种情况,一是这孩子没有教养,另一是家里没有长辈了。
(年轻人不留胡)
老人要留胡须,但留什么样的胡须可有讲究了。
胡须其实是两种毛,“胡”是嘴上唇长出的毛,颔下的毛则是“须”。过去老留什么样的胡须,就在于如何处理胡与须。那么,一般多大才能留胡须?民间有“一六留胡须”风俗,这里的"一"与"六",指41岁、46岁,51岁、56岁,61岁、66岁;也有的地方风俗是“年过半百留胡子”,即在50岁时选择留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