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行当划分在19世纪30年代,粤剧来历和特点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2-04 13:00:49

粤剧是在明清时期发展壮大的地方戏种,和其他地方戏一样,包含了唱念做打等基本内容,还有比较丰富的服饰和形体表达。就角色类型上讲,粤剧和京剧的“生旦净末丑”一样,也分不同的行当,最初是“十大行当”,即公脚、净(二花面)、生(含正生和武生)、旦(正旦)、丑(含男丑和女丑)、外(大花面)、小(含小生与小武)、贴(含花旦和小旦)、夫(老旦)、杂(次要的打杂的角色)。后来经历战争和电影业的兴起,粤剧为适应这些变化,把粤剧戏班子巡演的演出形式不断精简,逐渐形成了粤剧剧团,确立了“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第二花旦(又称二帮花旦)、丑生和武生六个台柱为支撑的行当。

粤剧行当划分在19世纪30年代,粤剧来历和特点(1)

《三笑姻缘》剧照,来源:广州粤剧院

文武生

粤剧行当划分在19世纪30年代,粤剧来历和特点(2)

《黄飞虎反五关》剧照,图片来源:广东粤剧院

中国的传统戏曲基本都有“生”这个行当。“生”在古代社会是读书人的统称,如书生、生员、学生、儒生、先生等,所以中国传统戏曲取“生”来代表戏中的文士。清代纪晓岚有联曰:“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他把历史上的尧舜称作“生”,代表历史舞台上忠直正派的人物。早期粤剧十大行当中的“生脚”也指专门在戏中扮演正派的中青年男性人物。

清代后期随着粤剧的发展,“生”分化成了正生和武生,他们在演出中脸上都是挂“黑三绺”或“黑五柳”。正生是扮演中年文士,如传统粤剧《刘锡放子》中的刘锡,《苏武牧羊》中的苏武等角色。武生是扮演中年习武之人,如传统粤剧《秦琼卖马》中的秦琼,《辕门斩子》中的杨六郎等角色。

文武生是粤剧独有的行当,但是传统粤剧十大行当中并无“文武生”这个称谓。20世纪20年代,大中华戏班班主靓少华邀请擅演《西河会》的小武靓仙加盟戏班。靓少华和靓仙的行当都是小武,排名不分伯仲。为了有所区分,靓少华自称文武生,首创了这个词。自此,这个最初由平衡团内名角排名位置的称谓,逐渐变成了剧团内能文能武、独当一面的第一男主角,它打破了传统戏曲行当的界限,成为今天粤剧表演的一个固定行当。

小生

粤剧行当划分在19世纪30年代,粤剧来历和特点(3)

《女儿香》剧照,图片来源:广东粤剧院

有男一就有男二。电影电视剧这么安排,粤剧也是一样。

在传统粤剧十大行当中,“生”属于“小”这一类。小生一般都是高门大户的公子哥,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如《西厢记》中的张生;正直迂腐的秀才书生,如《拜月记》中的蒋世隆;怀才不遇的落拓寒儒,如《评雪辨踪》中的吕蒙正等类年轻男角色。因为传统粤剧中比较热闹的武戏多,所以小生一般戏份不重,也就不像京剧有那么多更细致的小生种类区分了。粤剧小生的扮相要求净面无须,专攻文场戏,注重唱功;讲究身段动作优美。到20世纪30年代,“六柱制”全面铺开以后,小生成为“六柱”之一,小生变成了一个和文武生相似的角色,专门负责戏中比较年轻的、脸上不用挂须、开面的第二男主角。

正印花旦和第二花旦

粤剧行当划分在19世纪30年代,粤剧来历和特点(4)

《白蛇传》剧照,图片来源:广东粤剧院

按王芥舆《戏剧脚色得名之研究》的说法:“旦得名之始,必系姐字之误。缘青衫所扮为小姐或大姐,词中略署为且,后更略而为旦,亦犹令之呼贴(贴旦)为占,书副(副净)为付之例。”此似应为旦脚称谓的起源。传统粤剧旦脚称正旦,与京剧的青衣相似,在戏中扮演正直庄重、贤良淑德的妇人,或是大家闺秀,如《三娘教子》的三娘,《薛平贵》中王宝钏等。传统粤剧正旦的扮相是包大头,落线穗,穿帔风,白裙;比较注重唱功和脸部表情。早期粤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全部是由男性扮演旦脚,称之为男花旦。清末民初,粤剧十大行当进行整合,“十大”中的正旦就让位于花旦,退居次要地位了。“六柱制”以后,正旦被撤销,角色全部由花旦承担,并根据所占戏份比重的不同,区分出正印花旦和第二花旦。

丑生

粤剧行当划分在19世纪30年代,粤剧来历和特点(5)

《三笑姻缘》剧照,中为丑角,来源:广州粤剧院

丑的称谓最早见于粤剧的前身——宋、元时期的南戏,据徐渭《南词叙录》所说:“以墨粉涂面,其形甚醜,今省文作丑。”南戏的丑通常在戏曲故事里扮演比较次要的角色,以插科打诨、滑稽调笑为主。京剧的丑行是按角色表演技能特点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类;昆剧的丑行是以戏中人物忠与奸、善与恶的性格特点,分为小丑与副丑两种类型。传统粤剧则按角色性别去划分成男丑和女丑。传统粤剧里男丑的地位较高,戏份也多一些;而女丑则只饰演媒婆、鸨母之类的角色,戏份不多。剧团实行“六柱制”以后,才取消了女丑,统一以丑生命名。古谚有云:“无丑不成戏。”传统粤剧的丑生并不需要难度技巧很大的身段表演,也比较少大段大段完整的唱词,而是习惯即兴表演一些插科打诨,这就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必须反应灵敏,善于应对,追求生活化的表演,并能够和观众进行直接的现场交流。

武生

和小生一样,武生在传统的粤剧十大行当中也归属于“小”这一类。京剧称为“武生”。粤剧的小武是指戏中扮演相貌俊美、精通武艺、威风凛凛的青少年男子,如《斩二王》中的能征惯战的将军张忠的统帅周瑜等。从角色的妆扮和服装的样式到表演风格,传统粤剧小武可分为两大类:袍甲小武和短打小武。传统粤剧将武将的“大扣”称为“大甲”,而身披大甲在战场上征战的青少年角色就由袍甲小武负责扮演。他们足蹬高靴、手持大刀或枪等长兵器,与对手对打,如《王彦章撑渡》中的李存孝就是此类行当。身穿短衣裤打扮,多为徒手对打,或持刀剑等短兵器的侠客武士,如《西河会》中的赵英强。小武行当在早期以热闹为主的粤剧演出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六柱制”确立后,小武行当的职能多被文武生所兼并,传统粤剧小武基本已经消失,武生则兼容了正生、大花面等表演,成为粤剧中重要的行当。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粤剧的六大行当,表现了舞台上社会各色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每一行都必不可少。

参考:

《粤剧大辞典》广州出版社 《粤剧春秋》,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中国ISBN中心

(广报全媒体记者赵小满)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