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行当原为十大行当—末(老生)、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元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后来被简化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粤剧音乐粤剧又被称为“广东梆子”“广东梆黄”,它综合了广东民间曲调、昆曲、秦腔、徽剧等地方戏音乐。因此,粵剧的唱腔以梆子、二黄的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轴,同时还保留了南、木血、龙肉、板眼等广东民间腔调,新编剧目中也有大型交响乐伴奏。粤剧的伴奏乐器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种,管弦乐以高胡、二弦、扬琴等乐器为主,打击乐则有沙鼓、卜鱼、大钹等。
粵剧的唱腔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清朝初期外江班把弋阳腔及昆山腔传入广东。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本地班逐渐出现,但唱腔仍以梆子为主。后来受徽班影响,转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辛亥革命时期,志士班的改良从演唱语言入手,将官话变为广州方言,又称为新腔。20世纪30年代,粤剧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大佬,各自钻研粤剧并发展自己的唱腔,如薛觉先的“薛腔”、马师曾的“马腔”、红线女的“女腔”、新马师曾的“新马腔”等。
服装、化妆粤剧化妆和京剧相仿,生、且较为简单,净行需画脸谱,脸谱的基本色与京剧相同,但在细节的处理上,稍有不同。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传统粤剧服装略有不同,可分为:蟒、靠、褶子、开氅、官衣、帔、衣。
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在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绣花戏服开始受到欢迎,直到今日仍是戏行中的主流。不同行当需要不同的戏服。例如:小生通常饰演文质彬彬的角色,有时候甩袖,所以长袖称为文袖。小武需要打斗,短袖才方便演员动作,所以短袖亦称为武袖。因此文武生的戏服会出现文武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