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心理学家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一书中写道:
我们很容易被我们的想法所控制,因为我们认同了这些想法,将这些想法等同于“我”。如果放下这些想法,就好像“我”要消融一样。
世间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感情中。
如果一个人深深地爱上另一个人,那么,对方也就成了TA生命的全部。
如果爱得不到回应,那么,对于深陷其中的人,则是致命的伤害。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迟开的花朵》,讲了一个没落贵族小姐的爱情悲剧。
她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也完成了对一个男人心灵的救赎。
本书的作者契诃夫出生于一个小商人之家,由于家境清贫,上学期间常常一面读书,一面当家庭教师换取一些微薄的薪酬。这跟他的这本小说中的托波尔科夫医生的家世极其相似。
契诃夫在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行医多年,期间他接触当地农民、乡村老师以及小官吏等各色人物。
后来他还去过库页岛,对那里的流放居民进行调查,这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活力。
可惜的是,才华横溢的契诃夫44岁时,因为肺病医治无效去世。
契诃夫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他却是一位多才多艺且多产的作家。
《迟开的花朵》是他早期的一部作品,内容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大变动的社会现实,通过一个家族的没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衰退,以及人们生活的艰难。
其实,契诃夫的这篇《迟开的花朵》还是带给我们许多的人生启示。
01 他为何逃不掉“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小说中的公爵家,祖父是外交官,会说欧洲各国的语言;父亲是著名军团的司令官。
到了第三代,这个家里唯一的儿子——叶果鲁什卡却沦为一名酒鬼。家道没落,他破罐子破摔,却还沉浸在贵族的傲慢情绪里,不肯接受残酷的现实。
叶果鲁什卡醉酒后,妹妹玛露霞和母亲苦口婆心劝他。不胜其扰的酒鬼一句“好了,我改过就是了!”也让母女二人欣喜若狂。
作者说“哪里有爱,哪里就有不顾一切的信任”。深以为然。
家人总是怀着一份美好的愿望,希望酒鬼改邪归正,重振家族雄风。
可是,叶果鲁什卡第二天依然我行我素。
“富不过三代”像个魔咒一样,很多富裕家庭都很难逃脱。为什么呢?
我觉得,是因为富裕家庭对孩子的“溺爱”。
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说,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分为“纵容型”和“包办型”。
富裕家庭,更容易纵容孩子。他要的,都无条件地给他,他因此忘记了拼搏奋斗。如果将来家庭一旦发生变故,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就像折了翅膀的小鸟一样,只能自生自灭。
有一个例子比较典型。杜月笙是民国时期上海滩有名的黑帮大佬。他被人喻为最会做人,最会教子的人。他一生有8子2女。
杜月笙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希望他们不要走他的老路,而且要好好读书,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以踏踏实实过生活。
但是在他50多岁时,四姨太姚玉兰为他生下了最小的儿子杜维嵩。皇帝爱长子,百姓百幺儿。杜月笙对这个小儿子非常疼爱,十几岁时,杜维嵩已经成了一名纨绔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