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固中的固的含义,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中固的意思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1-17 23:18:43

在论语第一篇“学而”中,第八章,孔子对君子向学的态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我们来看各大名家的解释。

北宋朱熹: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自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

民国钱穆:不重則不威:重,厚重。威,威嚴。人不厚重,則失威嚴,不為人敬。
  先生說:“一個君子,不厚重,便不威嚴。能向學,可不固陋。行事當以忠信為主。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有了過失,不要怕改。”

对于以上两位的解释,我认为有非常多的值得商椎的地方。

首先“君子不重则不威”,什么是“重”,不重是什么意思?上两位都解释为“厚重”,那么什么是“厚重”?标准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厚重”?,如果不厚重就不威严,难道作一个君子就是为了自己有威严而要厚重吗?因此,这里的“重”、“威”,传统的解释应该是错误的。按缠师解论语的特点我认为,这里的“重”就是其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那么“君子不重”指的什么?从上下文看,此句应该是“君子(学则)不重的省略,意思是说君子学圣人之道不能有所偏重,不能认为这个重要那个不重要,也就是不能有偏见,要同等对待,全面学习

再看这里的“则不威”三个字,我认为同样是“(学)则不威”的省略。在这里“威”通“畏” 畏惧、害怕、恐惧的意思,意思是说,君子学圣人之道要无所畏惧。也就是教导大家,学习要不怕困难。

关于“威”通“畏”人用法,同样在《诗·小雅·常棣》中“死丧之威,兄弟孔怀”里的“威”也是这个意思。

我们接着再往下看,就是“学则不固”。这四个字,关键在于“固”的解释,朱熹解为“坚固”,不厚重则无威严,从而导致所学亦不坚固。

钱穆解为“固陋”,即见识浅薄,见闻不广。即君子向学,就不会见识浅薄,见闻不广。

我认为他俩的解释都有问题,朱熹的解释基本为胡解,不厚重无威严和所学不坚固没有必然的联系。而钱穆的解释和没解一样。因为只要一个人学习,就必然不会见识浅薄,再怎么着也比不学要有见识。

所以这里我认为“固”的意思是“闭塞、固守”,延伸为“守旧”。这时“学则不固”的意思,就是“君子之学不能闭塞、守旧”,即要有所创新。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温故而知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就是:

君子(学则)不重

(君子学)则不威

(君子)学则不固

孔子在这里给出了君子学圣人之道的学习态度,就是“不重、不威(畏)、不固”。

再看下一句,“主忠信”,这里是说君子做人以忠信为本。

再来看下一句:无友不如己者。朱熹和钱穆都解释成“与不如己者为友,无益有损”,如果是这样,都和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那么对于朋友来说,你就是不如他,按此标准他也不和你交朋友。这样大家都走向封闭,禁固的状态,还有可能“有教无类”吗?同时,严重违背孔子“君子不相”的要求。“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都是从小人而来,只有结交小人才能成就君子,才能将“人不知”的社会改变为“人不愠”的社会。因此,绝对不是”不和不如自已的人交朋友“这样的意思,这样的解释是多么可笑,是完全错误的。

在这里,无:就是“不介意”。就是不介意朋友不如自己。或者不介意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过则勿惮改”。“过”,超过。意思就是,如果朋友比自己强,则不害怕改正自己。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本章,我们有下面的白话直译: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学习圣人之道不能有所偏重,要无所畏惧,不怕困难,学习不能闭塞、守旧。做人以忠信为本,不介意朋友不如自己,如果朋友比自己强,则不害怕改正自己。”

谢谢大家,今天就到这里。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