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清单]
一、翻译要求:信、达、雅
1.信
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加原文内容,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为了做到“信”,必须清楚原文字、词的含义和语法现象,做到真正读懂读通原文。
2.达
要求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语言进行翻译。
3.雅
要求译文能体现原文的语体风格和语言风格,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雅”是古文今译的最高要求,也是古文今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为主
所谓直译,就是要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是在关键词句的理解和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古文今译,原则上能直译的一定要坚持直译。
2.意译为辅
所谓意译,就是不拘泥于原文具体字句,不追求字字句句的落实,而是依据原文的基本意思来翻译,甚至可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古文今译中,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可酌情采用意译,所以意译只是古文今译的辅助手段。意译不等于臆测大意,而是仍然要求传达出原文的基本意思,尽可能做到不增减原文内容。
三、六字翻译法:留、换、删、补、调、贯
1.留
即保留原文词语,不翻译。保留的词语一般是不能翻译的词语或者是翻译后可能改变原意的词语。下面几种词语不翻译:
(1)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2)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3)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如: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这两个句子中加点的字都应当保留。
2.换
即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相应的文言文词语。下面几种情况必须替换:
(1)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双音词;
(2)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汉语词语,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今已不用的字也要换成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
例如:
请略陈固陋。(《报任安书》)——请让我大略地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
加点的词语分别替换了原句相应的词语。
3.删
即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1)句首发语词;
(2)句中停顿或起结构作用的词;
(3)句末调节音节的词;
(4)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如:
①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齐桓晋文之事》)句中的第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翻译时需删去。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六国论》)发语词“夫”应删去。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偏义复词“出入”中的衬字“出”应删去。
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也”在句中作停顿助词,当删。
4.补
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
例如: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得璧,传之(于)美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括号中的词语就是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应当补上的词语。
5.调
将文言文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进行语序和句式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调整的对象主要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定语后置)——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状语后置)——公与之乘,于长勺战。
6.贯
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用典用事,为了使译文明白、贯通,翻译时要灵活处理,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例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这句话从各个方面加以铺陈,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可翻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意图。
[典题导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一 直译题
【题型分析】 文言文翻译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中的重头戏,一般都是给定句子要求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呈现形式是主观题。文言翻译主要是“直译”,要求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句子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并做准确解释落实,还要准确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荀 卿 论
苏 轼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颜渊沉默寡言而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2)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
【解析】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内容。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要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落到实处,把不能翻译的助词等词语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重要实词的落实,如第(1)题中的“见”“所能”“若”“异于”,第(2)题中的“历”“诋”“是”“以为”“无足”“法”等词语的落实。另外,两句中的“其”均要翻译出来。翻译完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如第(1)句中的“于众人”为介词结构后置,必须予以调整。
题型二 意译题
【题型分析】 “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应原文。意译难度较大,因为它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转述法,二是凝缩法。文言文的许多修辞方法,如果直接按原文翻译出来,既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和要求,其意思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就要把这些修辞格的词语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这就叫转述法。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加强文章的气势,或增强某种表达效果而使用一些繁笔,如果照原文对译出来,的确难以做到,且表达效果也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就把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简略地译出来,这就叫凝缩法。
例2 阅读文本《荀卿论》见本专题学案7[例1])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人性本恶。夏桀、商纣王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性;而尧、舜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种伪装。 (2)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留下的的六经,诛*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
【解析】 这两题的翻译均涉及意译。意译同样要落实句中重要实词,但是,对与现代汉语没有对译的词语,或者如果采用直译无法传达原文意思的句子,要根据句意转换说法。有省略成分的句子要补足,特殊句式要转换成与现代汉语相对应的说法。第(1)句中的 “桀”“纣”“尧”“舜”均是人名,与“本性”“伪装”不相应,所以,均应翻译成“……所做的一切”,并且要把判断语气翻译出来。第(2)句中的“奋”依据上下文可以判定不是褒义词,应当根据句意翻译为“骄矜傲慢不顾一切”;“夫子之六经”应翻译为“孔子留下的六经”;“诸侯”应翻译为“诸侯的后代”;“井田”应翻译为“井田制度”;“此”应翻译为“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
〖参考译文〗
我曾读《史记·孔子世家》,看孔子的言论文章,没有不循规蹈矩的,不敢放肆高论,而且说话一定要谈到先王,我这才知道孔子作为圣人对天下的忧虑之深啊。(他说的一些道理,)好像茫茫无边,但其实并不遥远;好像浩瀚浑厚,没有边际,但其实并不深奥。他说的那些事情,普通人都知道,但实行起来,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唉!能做到这样就足够了。假使后世有人能按照孔子说过而未做到的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成为一个少犯错误的人啊。
子路的勇敢,子贡的巧辩,冉有的智谋,这三个人,都是天下人认为难能可贵的人。但是这三个人,却经常不被孔子喜欢。颜渊沉默寡言而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孔子多次称赞他。其实,向圣人学习,难道只是要学会圣人是怎么说的吗?也要观察圣人心意的取向才行啊。孔子认为后世必定会有人不能坚守他的学说,也必定会有人曲解他的学说而做不义的事。所以他的话通俗易懂,直来直去,而不敢发表一些不同寻常而又值得炫耀的高论,主要是为了让后人不好随便篡改。
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因为老师荀卿,这就不足为怪了。
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他的话,愚蠢的人听了为之震惊,品行不好的人听了为之欣喜。子思、孟子,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只有荀卿认为:“搞乱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孟子。”天下的人,如此众多;天下的仁人义士,也如此众多。只有荀卿说:“人性本恶。夏桀、商纣王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性;而尧、舜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种伪装。”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那位弟子李斯,在这方面又更为严重。
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都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留下的六经,诛*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
如果做父亲的*人报仇,他的儿子必定会行凶打劫。荀卿阐明了王道,阐述了礼乐文明,而李斯却利用他的学说搞乱了天下,可见荀卿的高谈怪论对李斯还是起了激发作用的。孔子、孟子的言论,没有标新立异,但天下始终没有人赶得上他们。如果天下真没有人赶得上他们,那么哪里用得着追求标新立异呢!
【文言实词】
循循莫不有规矩 循循:遵循规矩。
茫乎不知其畔岸 畔岸:边际,与下文“津涯”同义。
而自许太过 自许:自我期许,含有自负、自信之意。
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 法:学习效法。
【文言虚词】
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 之: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茫乎不知其畔岸 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其:代词,它的。
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
且夫:句首发语词,通常用来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相当于“况且”“再说”,承接上文,表示更进一层的语气。
岂:难道。
尔:句末语气词,如此罢了,如此而已。
【词类活用】
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过: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
而不足怪也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自是其愚 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对。
【文言句式】
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判断句,副词“皆”表示肯定判断。
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
被动句,“为……所”表示被动。
【文化知识】
世家:《史记》中用以记载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孔子不是诸侯,但司马迁认为他影响大,所以把他的传记也纳入世家之中。
卿: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称“卿”;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也称“卿”;夫妻互称也称“卿”,如“卿卿”。另外,“卿”还指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卿相等。
六经:六部儒家经典《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经》(含“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三代: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井田:即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井田”。
[解题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考试说明》中对翻译的要求是“文中句子的理解与翻译”。所谓“理解”,是指理解句中的重点词语,明确句中有关词语的意义,搞清句子的结构特点,把握分句之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所谓“翻译”,就是将文言句子翻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语句,做到文字通顺,规范简明,流利畅达。
要做到这些,需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1.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句意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时(时代)”。如:“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翻译时就要注意这是在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要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
2.利用特殊的文言句式翻译文句
要注意对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一句用了互文的手法,且“十年”意为“多年”,不是实指,应当翻译成:将军和壮士都身经百战,历经许多年才回乡。
3.利用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抓住句子中难懂的地方,通过前后推导和多义词词义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话,句中难懂之处是“疾”“舍”“为之辞”几处,既是教训之语,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当是“厌恶”之意;“而”有表示并列和表示转折两种理解,依据意味推敲,自然当作转折关系理解更好,那么“舍曰欲之”与“为之辞”就在语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断“舍”是“舍弃”“回避”之意,“辞”是“找托词”“找借口”之意。整句意思就可翻译成: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4.利用修辞巧妙翻译疑难词语
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形式的对句,把握句意。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个对偶句,前后两句对应词语的词性以及语法功能是一致的,甚至有些对应词语的意思一样,如“望”“求”,都应该是“希望”“期求”之意。所以整句可以翻译成:源流不深却希望水流到很远的地方,根生得不牢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而茂盛。
5.运用语法分析翻译复杂语句
翻译复杂句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分析主干,“古人……鸟兽”是主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语中“古人”与“观于……鸟兽”是一种主谓关系。“往往”是副词,“有”是动词,作谓语。“得”就应该是宾语,看来是动词名用,引申理解为“收获”“心得”较为恰当。所以整句就可翻译成:古人对天地、山河、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常常有所收获。
6.比较异同翻译关键词语
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和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语出《战国策·魏策》)“挠”一词陈述“色”,应为形容词,不能作动词,联想到“不屈不挠”,应理解为“屈服”之意。“长跪”一词古汉语是“直着身子跪拜”,这里也不例外。“谢”有多种意义,根据前面对“挠”字的理解,应取“谢罪”“道歉”之意。所以整句应翻译为:秦王露出屈服的神色,直着身子跪拜,向他谢罪。
二、文言文翻译的四步法
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抓住基本分。
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明晰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
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熟练使用文言文翻译“六字翻译法”。
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翻译完毕之后,要做三件事:“看”——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念”——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写”——誊写上卷,字迹清楚端正无误。
[即学即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从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节选自王嘉《拾遗记》)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任末)看书看得符合心意,就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 (2)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解析】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就必须做到字词落实。句(1)中两个“其”字的翻译是关键,句首的主语承前省,翻译时,需要补上。句(2)中的古今异义词“夫人”和句末语气词“耳”是翻译的重点。
〖参考译文〗
任末14岁时,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去拜师,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收集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点燃来自己照亮。(任末)看书看得符合心意,就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言论(他)不看。临终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节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躺着则读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辞,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 (2)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大概因为只有在这些地方我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解析】 文言文翻译时,专有名词可以不翻译,但要懂得其内涵。如句(1)中的“经史”“小说”“小辞”。文言虚词也是难点,如句(1)中的“则”“盖”“未尝”;句(2)中的“所”“乃”“盖”等。
〖参考译文〗
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告诉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躺着则读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辞,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
谢绛(谢希深)也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诵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大概因为只有在这些地方我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节选自刘基《郁离子》)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无以应,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现在在军队回来的时候献上马,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会向你索求。 (2)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大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
【解析】 句(1)在实词上应注意“左右”“获”的词义;在虚词上映注意“以”“而”的意义和用法。句(2)在实词上应注意“哓”“贾”的词义;在句式上应注意“应”后省略“之”,“则”前省略主语,“是贾祸也”为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
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攻打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芮季劝阻说:“不如舍弃这主意。大王的贪欲没有满足之时,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现在在军队回来的时候献上马,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会向你索求,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大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芮伯不听劝告,最终把马献给了周厉王。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伯索求,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中伤芮伯,说:“芮伯还有私藏。”周厉王大怒,将芮伯逐出。君子谈到这件事都说芮伯也有过错: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激发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 (2)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重责(他)呢?
【解析】 翻译这两个句子,要注意文言句式。句(1)中“卿不朕欺”为宾语前置句,即“卿不欺朕”;句(2)中“恶......”是疑问句式,可译为“怎么......呢”。另外,还需注意句(1)中的“诚然”以及句(2)中的“耳”“方”“罪”等实词的翻译。
〖参考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有谁,有哪些食物(美食)。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不久后,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大臣,(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是对皇上的)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于是把朝臣都招来斥责,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宋濂,(我)几乎就错怪了进谏的人。”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祸乃不滋。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注]者多矣。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而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筑之。郈昭伯怒,伤之鲁昭公曰:“祷于襄公之庙,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无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以告子家驹。子家驹曰:“季氏之得众,三家为一。其德厚,其威强,君胡得之!”昭公弗听,使郈昭伯将卒以攻之。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死亡无日矣。”遂兴兵以救之。郈昭伯不胜而死,鲁昭公出奔齐。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浼(měi)〕污染。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氏之得众,三家为一。其德厚,其威强,君胡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积累仁爱则带来福祉,积聚怨恨则酿成祸患。(这)就如同痈疽必然要溃烂,并污染很多地方一样。 (2)季氏家族深得民众支持,(而且)季氏三兄弟又联合成一体。他们德高望重,实力强大,君王您怎么对付得了!
【解析】 翻译文言句子,要以“信、达、雅”为准则,力求做到字词落实,同时要掌握留(专有名词,如“季氏”)、删(不译的虚词,如“夫”)、补(补出省略成分,如参考答案中补充的词语)、换(古词换今词,如“浼”)、调(调整词序、语序)等翻译方法。
〖参考译文〗
圣人谨小慎微,行为举动适合时宜,这样灾祸就不会产生。积累仁爱则带来福祉,积聚怨恨则酿成祸患。(这)就如同痈疽必然要溃烂,并污染很多地方一样。鲁国的季氏和郈氏两家斗鸡,郈氏给鸡披上铠甲,而季氏则给鸡装上金属尖爪。季氏的鸡斗输了,季平子非常恼火,便乘机侵占了郈家的土地,还修建了房屋、围墙。郈昭伯怒气冲天,在鲁昭公面前中伤季平子:“祭祀襄公庙堂时,季氏只用两人舞,其余的都去为季氏祖庙起舞了。季氏大逆不道、目无君王的时间已很长了。如不*季平子,以后他一定会危及国家。”鲁昭公将郈昭伯的话告诉了子家驹。子家驹说:“季氏家族深得民众支持,(而且)季氏三兄弟又联合成一体。他们德高望重,实力强大,君王您怎么对付得了!”鲁昭公不听,硬派郈昭伯率军去攻打季氏。仲孙氏和叔孙氏一起商量:“如果没有季平子,我们两家不用多久就会灭亡。”于是兴兵去救助季平子。(战争的结果是,)郈昭公战败被*死,鲁昭公也因此出逃到齐国去避难。这场灾难的起因开始于斗鸡之类的小事;祸事闹大以后,竟然会导致国家灭亡。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者师达而有材,_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 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 在左则左重, 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_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 不争轻重尊卑贫富, 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 所欲尽成, 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_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四·劝学》)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 (2)像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3)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解析】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其中“信”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句(1)中的“师”“达”“其”,句(2)中的“则”“显”“彰”,句(3)中的“疾”“为”“未之尝有也”都是在翻译时必须准确翻译的地方。
〖参考译文〗
从师学习的人,_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_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 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圣人在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 圣人在那个地方, 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 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_名号就显达了,_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 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 而是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 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都能得到, 所希望的都能实现, 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注],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
(节选自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因为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 (2)如今你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
【解析】 句(1)应注意“过”“陷”等实词、“力之巨”“蹄之坚”等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句(2)应注意“颠”“倒”的使动用法以及“......乎”的疑问句式的翻译。
〖参考译文〗
商於子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向东而作。大猪不肯被套上轭,一套上就又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因为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就算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宁毋先生说:“如今你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你却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是为什么呢?”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呢?”宁毋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应该是对现实有不平之气的人。”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石璞,字仲玉,临漳人。永乐九年举于乡,入国学。选授御史。正统初,历任江西按察使。三年,坐逸囚,降副使。璞善断疑狱。民娶妇,三日归宁,失之。妇翁讼婿*女,诬服论死。璞祷于神,梦神示以麦字。璞曰:“麦者,两人夹一人也。”比明,械囚趣行刑。未出,一童子窥门屏间。捕入,则道士徒也。叱曰:“尔师令尔侦事乎?”童子首实,果二道士匿妇槁麦中。立捕,论如法。在江西数年,风纪整肃,虽妇竖无不知石宪使者。
(节选自《明史·石璞传》)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民娶妇,三日归宁,失之。妇翁讼婿*女,诬服论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璞曰:“麦者,两人夹一人也。”比明,械囚趣行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一个百姓娶媳妇,媳妇三天之后回娘家看望父母,人却不见了。媳妇的父亲告女婿*了女儿,女婿无辜服罪被判处死刑。 (2)石璞说:“麦就是两个人夹一个人。”等到天亮,给囚犯戴上刑具催促着执行死刑。
【解析】 句(1)应注意“归宁”“讼”“诬服”“论”等实词的翻译。句(2)应注意实词“比”“趣”“......者,......也”判断句式、“械”名词作动词的翻译。
〖参考译文〗
石璞,字仲玉,临漳人。永乐九年在乡试中中举,进入国学。经选拔授官御史。正统初年,历任江西按察使。三年,因罪犯逃走,被降为按察副使。石璞善于断决疑案。一个百姓娶媳妇,媳妇三天之后回娘家看望父母,人却不见了。媳妇的父亲告女婿*了女儿,女婿无辜服罪被判处死刑。石璞向神灵祈祷,梦见神灵把麦字送给他看。石璞说:“麦就是两个人夹一个人。”等到天亮,给囚犯戴上刑具催促着执行死刑。还没有出发,一个小孩在门屏之间窥视。逮捕入内,原来是道士的徒弟。呵斥他说:“你的师父叫你来侦察什么吗?”童子交代了实情,果然是两个道士把妇人隐藏在干麦草中间。石璞立即逮捕道士,依法论处。在江西多年,风教纲纪严肃端庄,即使是妇女儿童,也没有不知道石宪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