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这首诗写的仅是个人遭遇吗,村晚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2-05 21:16:43

由宋代谢枋得和明代王相合选的《千家诗》,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作,不但题材广泛,而且带有启蒙性,易学易懂,老少皆宜。曾几年前有过阅读,有些名句一直萦留在心,每当忆诵,恍若古人就在眼前。这样的感觉应该就是历久弥新吧?

先来看唐代王驾的《社日》诗: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古之以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丰收是农民唯一的希冀。举行 “社日”祭祀天地,怎能不隆重呢!于是他们邀约而来,举杯畅饮,不醉不散。酒罢,醉汉东倒西歪,叫人扶着回家。中国的农村,直到现在,仍不乏见到这种喜庆的情景。尤其“豚栅鸡栖对掩扉”句,把一个朴实的农家小院描绘的淋漓尽致,很能激发人的思乡情绪。颇似“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景念桑梓”了。

中国的农民,自古就有朴实厚道的传统,很可爱。李白的《客中行》不失为这方面的应景之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此诗,有其说是李白嗜酒如命的性格,倒不如说是中国农家那种朴实厚道的民风了吧?

中国的农民,一向就以勤劳朴实,和善良而著称。在《千家诗》里,这方面的佳作不乏其有。南宋谢枋得的《蚕妇吟》,一面道出蚕妇的艰辛,一面对达官贵人的享乐糜烂,进行了无情的鞭打。诗道: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这诗读来不仅意境清晰,而且浅显明了。开头两句,描写那蚕妇,为生计而起五更睡半夜、浇尽脑汁的情景。诗的后两句:“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反差——那些不劳而获的“硕鼠”们,则和青楼女子酣歌待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青楼女子”,其实是以某种技艺混饭吃的商女,她们之所以干这行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商女亦是受害者。而杜牧诗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是人们要问:商女能知道什么?即便知道,又能怎么样?官家叫唱“后庭花”,她敢不唱吗?

此诗,在千百年后的今天读来,仍不乏新意。——人们都还记得吧?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以至后来的许多年,有些居心叵测的商家,为了赚取钱财,趁改革开放之机,创办所谓的“红灯区”,和所谓的“天上人间”,美名其曰娱乐中心,实则也是储情妇养“小姐”的“青楼”。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所有这些色情场所,均被彻底取缔。这是题外话。下面我们接着欣赏范成大的《田家》诗:

昼出耕耘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共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乡村人祖辈以来,从小至老,就在土地上摸爬滚打,白明夜黑,少得余暇,历来过着艰苦卓绝的生活。在农家的田野里,就连咿呀学语的孩子算上,你看似在凑着热闹,实际在模仿着农活。我出生在乡村,此情此景心领神会。然而,乡村虽苦,但那里毕竟是广阔的天地,那里蕴藏着天下之美丽的风景,我是常常向往的。此有宋人雷震的一首《村晚》诗,又携我回到了记忆中的黄牛背上: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间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一个美好的晚霞灿烂的山庄,在山水、晚霞、牧童,还有那顽童不成曲调的笛子声,使我儿时的旧梦油然而生……

古代读书之人,贫寒窘迫,傲然于世,这是最常见的活法。我姑且把它们看做贫士。请看宋代王禹偁的《清明》诗: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节日,无花无酒并不要紧,要的是黄卷青灯。不媚流俗,不事权贵,多么执着的品格。为何?我们再来读一下唐代李涉的《登山》,就会自然明了: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作者路过竹林小院,和孤僧一席交谈,似乎从禅理中获得了人生的真谛,将他从苦难和郁闷中解脱开来。这是世道的污浊、红尘的悲哀。于是“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宁愿与僧畅谈,亦不愿看见朝廷的鬼叛。写得何等蕴藉和超然,我不禁为此叫绝!

消极避世,是古代文人的另一种生活境界。谢枋得《庆全庵桃花》云: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人们很熟悉,那是古代的隐士们所追求的避世宝地。因此,读这首诗,如晤故人。无独有偶——而又一首太上隐者的《答人》诗也很好玩味: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日历,寒尽不知年。

从《桃花源记》里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到《庆全庵桃花》的“桃红又是一年春”,再到《答人》的“山中无日历,寒尽不知年”,我十分赞佩隐士们那种不问世事、清静无为的思想境界。

放逐流离,漂泊无际,是古之读书人的又一种遭遇。读苏东坡的《中秋月》,会悲从中来。诗道: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河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从诗的最后两句,我们可以体会作者前途未卜、生死难保的境遇。——在中秋团圆节,面对灿烂的银河、皎洁的明月,发出如此凄凉的心声,真是令人辛酸和哭泣。

在《千家诗》里,流泻苟安处世的消极人生,类苏东坡者不乏其人。黄庭坚的《清明》有:“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高翥《清明日对酒》诗有:“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读这些诗,仿佛眼前有人在大声呐喊:酒,放开肚子喝吧,不喝白不喝,不醉白不醉;醉烂如泥,死而无憾矣!这与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何等的合拍啊!

人生无常而且一瞥即逝。诗人们为何要在诗酒中消磨人生?杜甫的《曲江二首》就是注脚——

其一云: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人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伴此身?

我们从以上第三、第四联看得清楚——繁华的唐时名胜曲江池,经安史之乱,终究成为一滩废墟。古人所言:“舞衫歌扇,转眼皆非;红粉青楼,当场即幻。”直截了当地说明了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人啊,惟其如此,何必吐丝自缚?“莫厌伤多酒人唇。”喝酒吧!“万事何如杯在手,一生几见月当头。”富与贵,浮云耳!于是我还想起了三国演义开篇词里的句子:“国破河山在,几度夕阳红……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富与贵,简直是一场猴子捞月亮的笑话。

其二云: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不但今朝有酒今朝醉,而且活一天还要与大好风光同在。——“莫相违!”因为人生转瞬即逝啊!这些读书人怀才不遇、功业难就的憾恨,读了使人泪奔。

读书人,只能评头论足而已,扭转不了乾坤。大不了抱住酒杯不放。纵有往事千端,亦只无可奈何。最后请欣赏薛莹的《秋日湖上》: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村晚这首诗写的仅是个人遭遇吗,村晚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

初冬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