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告诉我们,大约距今5200年时,楔形文字出现,形态已经相当抽象成熟,是迄今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按照文字演化规律,楔形文字在成熟前,必然有着漫长的演化期才对,犹如中国文字一般。然而诡异的是,无数顶尖专家掘地三尺,探索了数百年之久,至今却没能找到楔形文字的起源踪迹。
对于西亚地区的陶器符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教授、《西亚考古史》作者、亚述学家拱玉书指出:“陶器符号在西亚没有影响楔形文字的起源,就目前所知,楔形文字的起源和陶器符号没有关系。”
也就是说,在两河流域及其周边区域,考古发现的更早的陶文,与后来的楔形文字之间没有传承关系。其中,最为诡异的是万字符,在西亚极为常见,但在楔形文字中却没有踪迹,非常违背常理。
正因如此,拱玉书等学者判断:楔形文字是由一个或一些贤者在短时期内创造发明的(英雄造字观),而不是发展演化的结果。换言之,西亚的某个“仓颉”,突然就造出系统的成熟的楔形文字,导致楔形文字没有源头的突然出现、突然成熟。
问题在于:物质决定意识,艺术源于生活,没有文字演化基础的“英雄造字观”,怎么看都有些唯心主义,很难让人相信。最早记载仓颉的《荀子》一书说,只说是“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如今考古也推翻了仓颉造字传说。因此,某个英雄突然独立造出系统的成熟的楔形文字,怎么看都不可信,除非另有隐情。
因此,如果楔形文字历史没有虚假,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楔形文字参照了其他文字,苏美尔某个英雄参照其他文字创造了本国文字,由此导致在西亚找不到楔形文字的源头踪迹。以考古发现来说,在距今5200年楔形文字出现之前,唯有中国才有较为成熟的文字,所以苏美尔英雄只能参照中国文字,或者说中国汉字西传产生了楔形文字。
最后,关于楔形文字与中国文字,还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文字必然早于苏美尔楔形文字,但在西方学者的眼里,楔形文字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中国甲骨文之前“有刻符、无文字”。那么,西方学者不了解中国汉字起源(汉字与字母文字起源不同),还是傲慢与偏见,或者就是为了拿捏中国?
其次,尽管中国文字早于楔形文字,但很多中国人却不相信,反而对西方宣传的观点深信不疑,相信西方所说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其实,类似事情多如牛毛,西方怎么说,很多中国人就怎么说,根本不辨别事情真假,背后原因无疑值得我们深思。
如今,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途中,而想要实现伟大复兴,不仅是物质上的复兴,更有文化、精神上的复兴,当然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实事求是。但以目前情况来看,想要真正实现文化自信,破除迷信西方,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拱玉书:文字是发明的,不是发展的结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