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一种声音显得比较奇特,那就是这篇文章里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实际上是一个透露着诡异的所在,甚至有人将其认为是一处“亡灵”的空间。
不否认,如果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桃花源记》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可理解”的地方,以至于细思之下,竟会有些微的“诡异”之感。
这种令人产生“诡异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桃花源”诡异在何方?真正的诡异实为臆想有人认为,渔人所到的“桃花源”其实并不是现实世界,而是因躲避战乱的人枉死之后,所形成的一处“亡灵”空间,或者这个地方本身就是一座大墓,渔人在其中的所见所闻不过是因为中毒而出现的幻觉而已。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个渔人即使“处处志之”,最终也没能找到重回“桃花源”的路径。
这个说法确实有很强的迷惑性,因为乍一听起来足够新奇,青少年时期学习这篇文章所产生的诸多困惑也确实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既然无论是桃花林还是古村落都是渔人的幻觉,那么即使沿着之前的记号前进,肯定也无法见到渔人口中的“桃花源”了。
但是,这种说法却透露着浓浓的“现代气息”,更像是以“今人”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古人”的所作所为。
总结来说,认为“桃花源”处处透露着“诡异”的观点,其依据也无非是以下几种:
- 渔人于此打渔为业,为何之前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片桃林?
- 古村落的出入口非常明显,为什么既没有人出去,也很长时间没有人进来?
- 渔人明明已经做了记号,为什么最后还会迷路?
- 渔人到底什么身份?为何能轻易地见到太守?
……
所以,为此安上一个“亡灵世界”或者中毒后产生的幻觉,这个理由就“顺理成章”了。
可是,《桃花源记》并不是孤单成篇的,陶渊明还写了一首《桃花源诗》,甚至这首诗才是关于“桃花源”最主要的描述,《桃花源记》只不过是起到了一篇“序言”的作用,交代了渔人发现此地的前因和后果。
在这首《桃花源诗》中,陶渊明先是讲述了桃花源的背景: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诗中说的和《桃花源记》中大同小异,是说桃花源中的人是因为躲避秦时的战乱,由一些“贤者”率领,来此避世的。因为年代久远,路径荒废,就逐渐与外界断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