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和去年感慨句子,今年年底了感慨句子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2-20 10:35:20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这两句诗是那个以一己之力使明代国祚又延续近两百年的于谦在《立春日感怀》诗中所写首联。众所周知,明代是公元1644年因农民军进京而亡于崇祯的。但不知若没有这位于谦,明代是很可能在公元1449年便夭折于宦官王振之手的。因为就在当年,英宗受了王振的蛊惑,御驾亲征,结果引狼入室,被蒙古瓦剌部抓了个正着,这就是“土木堡之变”。若在事情发生后,没有于谦一锤定音并毅然拥立景泰帝,当时的北京政府很可能就一哄而散了。

据相应简介可知,这首《立春日感怀》,写于爆发土木堡之变的次年。当时边疆动荡尚未平息,诗人在立春这一天有感而发,作了这首诗。尽管首联中的“白发”、“马上”、“逢春”等意象或时间与此时此地及我的情况皆不匹配,但这联诗背后、那种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却正是此时我的心情。记得这联诗曾多次出现在我的日记中,都是在一些节日或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而据我刚刚对所写日记的检阅,发现我在2021年的元旦那天,对其还有过仿写:年去年来黑发长,度日家中叹时光。快两年过去,又到一年的年末,我的心情仍是如此。

转眼间,今年的时光又将悄悄全部溜走,一去不返,而去年稍晚于此时,我同样在孜孜不倦地在写我第一篇年度报告时的心境还恍似昨日,中间的整整一年仿佛只是经历了一场梦。然而,今年一年又确确实实就这样走过来了,并即将过去,其中有欢喜,有伤痛,有努力,有得失……是我生命中完完整整的一年时光。因而立足于现在,为了更好地迎接新的一年,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回望,以盘点一下过去一年我所经历的种种。

一、日记之述,将跨三年

我从前年开始写的日记,将要来到第三个年头了。若再过六个多月,则满整整三年。包括开始所述在内,日记真的帮我记录了本该过后即忘很多珍贵的地方。或为当时个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念,真实而简单;或为日常的一些小细节、所见及所闻,鲜活而有趣。记得我在前年六月间,记叙第一篇(即十四日)日记的同时,还写了“写日记之前想说的一些话”冠于日记之首。其中将2017年中断日记之后的时光做一番梳理,最后我说:

已经过去的时光,经过岁月的流逝,都会越来越模糊,不管多大,皆是如此。这就是我重新开始写日记的目的,我的日记注重写日常生活、生活琐事,其次才是写我的情感,做这件事有什么想法啊什么的。我发誓一定要天天写,争取不要漏掉一天,要把逝去的、一去不回的时光给记起来!

——其中的“大”,联系上下文,是指年龄。当时虽然文字连同思想,看起来都有点浅薄,但目标却也纯粹。用两年多的时光,现在似乎可以证明:至少就目前来看,此目的在过去的两年多里完成得还可以,执日记之笔,在900多个日子里,一天也没落过。

想来真是奇妙,据我之前偶然间在家中老笔记本找到的资料,发现从2011、2012年左右,我便试着写过几次日记,直到2017年年初的那次,是我在2020年六月写至今仍在保持的日记之前,最后一次写。然而,除了这次从两年多前开始写的保持到今天,之前的几次或长或短,最短的数日,最长的数月——最终由于一些原因均中断了。而两年多前的那次,我之所以重拾写日记的习惯,起因则仅仅是我在无所事事中突发奇想。思来想去,感觉能将这次的日记推进到现在的原因或动力有二:一是在其后当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和深切地体会到我在之前所定目的的意义:二是日记本身也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填补了我的生活,使其渐渐地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这两点自然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但若分开来看,后者正是包括后面将要提到的读书、如身边人所说我能够养成一些习惯的原因之所在。

关于前者,再说几句。其实之所以能够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归根结底还是在我从中发现并感受到了日记的意义。这一点,前面有说,在此举一例来说明。后面或许还会再提到,我对今年一二月间读两部关于魏晋南北朝之著作的时光印象深刻,以至现在忆起还有一种别样的感觉。使我对这段时光印象深刻的,关键在两人的离去。一是隔着手机屏幕消失的刘学州,与其虽未谋面,但听说过他的故事后给内心造成的触动却的巨大的:二是从身边离去的一位亲人。关于后者,记得在她离去的几天内,有一天午后,我同刚料理完的家人在小区内散心,可外面绵绵细雨,使我们皆欲断魂,途中提及此事,本想安慰对方,却悲不自胜,欲语泪先流。尽管随即遇到了一位老太太,她大约从另一家人口中获知了此事,因而一见同行的家人,便说人各有命,使我们哭笑不得。第二天早上,我见外面大雪又起,一夜之间周围环境便重新成为雪白的世界,在这种环境下,我又想到了几天前离去的亲人,不禁感慨万千。我在当天(2月7日)的日记中说:

……想以此覆盖世间的一切,但殊不知,人们心中的痛,又由什么来覆盖呢。更何况,这些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理智告诉我,这些只不过是自然现象罢了,其中不可能掺杂任何人类的情感,正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又岂能有情,又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才是残酷现实,而前者只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任何事物,包括人类的生死,一切的一切,对于天地,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过客罢了,而离去的一切生命,永远看不到一个又一个明天了,这样想来,才真的是可悲。这个无情不仁却又令有些人努力过、热爱过而终究离去的世界啊……

这段文字,便是我稍后作出“飞雪茫茫似人迎,尘世将白心难净。万物匆匆为刍狗,天地悠悠岂有情”四句诗的基础。

今年和去年感慨句子,今年年底了感慨句子(1)

以上所举从文字流露出来的感情,对现在的我仍是有触动的,这或许便是写日记的最大意义,即无论过去了多久,偶然间看到自己某一刻在日记中写下的文字,都会使自身在当下的时光里生出一种别样的感动。有时想想,日记字数的不断增加——从一万、两万,到十万、五十万,再到现在的破百万而达一百二十多万——其背后不仅在所谓的“笔耕不缀”,关键还在时光的不断流逝,而我就是在这当中,从写下了这些不可复制的文字。在这里,较去年日记总字数的87万,如今便达126万,也就是说,过去一年的时光在我日记里共留下近30万字的痕迹。相较之前,进度虽有所放缓,但此种习惯总算还是坚持下来了,何况其中也记录着很多美好的时光。

二、年年岁岁,同书走过

记得几天前我同朋友的聊天当中,还在发愁因之前的感染而攒下的两篇书评要在未来几天内完成略有点紧迫而非从容。尽管感染新冠确实有必要休息,这在我之前的人生中也真的是前所未有,也尽管这两篇心心念念的书评在稍后的两天之内便相继完成,速度之快,推进之顺是我自己都没想到的。基于此,也算是以55本的梳理结束了今年全年的读书历程。

今年和去年感慨句子,今年年底了感慨句子(2)

今年和去年感慨句子,今年年底了感慨句子(3)

不过,就上面的实例可窥见我今年读书的一个特点,即每读一本书必写一段与其对应的文字。记得此习惯开始于去年八月间读的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一书,起因同样很简单,即欲以此种方式记下更多。一路坚持下来,却呈蔚为大观。因此,虽然截止于几天前读完的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一书,今年全年只读了五十五本,较去年一年的阅读量,则少了近四十本。何况,其中还有顾随《中国古典文心》这样只读一半的,尽管去年也有。但较去年,阅读量有所下降却是无疑的。但即便如此,读完的每本书后都有相应文字的情况仍让我感到庆幸与欢喜,因为如此便极大地提升了整体的阅读质量。

按记录所示,去年一年我共读了九十二三本书,记得其中最大限度提高整体阅读速度的,每个月三四月间我曾在30天内一口气读完的易中天中华史前22卷了。而那次看易中天中华史,至有关明清时期的《严嵩与张居正》,只能看作以此对中国史的重理,因为此阅读,是建立于一二月间所读由李学勤、郭志坤主编12册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基础之上的。遥想当初读书的感觉可谓奇妙,也可谓美好。其实当时突然读上了书,如我在去年的年度报告中所说,则完全是出于我既在之前买了很多,为不让一旁之人说闲话所致。但孰能想到,之后对此感觉与态度的转变就跟写日记如出一辙,先是从中感受到了一种美好,再是将其当作个人的一种兴趣,进而成为我生活中又一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如我曾向很多人所说的那样,我本就热爱历史,起因是2016年年底的一天偶然间使我看到了正在播放百家讲坛的《姜鹏品读资治通鉴第三季》的栏目,但此后的几年里,维持这一兴趣的,只有继续看一些百家讲坛其他的栏目或一些纪录片,尽管稍后还有网络课程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并将深刻地影响了现在的我。但不论是视频,还是音频,相较于书本,吸收知识的方式还是少了一份主动。由此之故,我的读书还是多由对历史的热爱所致;也因此,开始读书后,看相关电视栏目或网络课程的次数明显减少。当然,这只是就大的方面来看,尤其听网络课程可以有效地填补生活中一些碎片时间。

不管怎么样,前年年底我由买来的一批书中开启了这一兴趣。此后丰硕的成果已在之前所述。在这里,就来盘点一下今年在此方面的情况,以及由此对明年进行一些展望。

首先,我很庆幸将去年八月间读田余庆先生那本史学经典时所真正开始的写相应文字习惯带到了今年。据去年在写年度报告所展示的数据可知,八月到年底的不到四个月间,我共读了二十多本书,相应文字刚破十万,而又一整年过去,现在的总字数却为三十八万。也就是说,今年我在读五十五本书的同时,也写下了二十八万字。尽管我曾多次说过,包括去年的年度报告,这些文字的形式介于读后感、笔记与评论之间,可谓不伦不类,但对此,我想至少是一种知识在输入与输出之间良好的互动。由此之故,此种形式的文字现已达八九十篇,我准备在新的一年里若达百篇则集成一本小册子,一来证明时间,二来以供自娱,此外留作纪念也是不错的。

其次,在今年所读五十多本中,有继去年十月来开始读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所出“中国断代史”系列,我在其中则按既定计划完成了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以及陈振《宋史》三本大部头的阅读,亦感到非常庆幸,致现在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其实这套中国断代史的大名我很早就听说了,抱着这种早有耳闻,去年十月间基于之前已读完细说中国历史丛书12册与易中天中华史前22卷的情况,我准备以此为主纲,其间再插入一些家中现有相关历史著作的阅读,对包括宋代在内的中国历史再进行一次系统的了解。就这样,除了远古时期,我只以一本《中国远古时代》作粗略的了解,此后的阅读我基本都或多或少配以其他的著作一并进行。如稍后在读杨宽《西周史》、《战国史》前后,我便加了许倬云《西周史》、童书业《春秋史》的阅读。在读完由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的《秦汉史》后,时光便来到了今年,我先是读了西嶋定生《秦汉帝国》、钱穆《秦汉史》和多人所撰《秦汉文明》三本书以继续秦汉之旅,其间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对进一步认识秦汉的时代面貌都是大有裨益的。随即对于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我又读了收录在“中国断代史”中王仲荦的两本经典,便随之辅以冈崎文夫《魏晋南北朝通史》、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这两本他者之书来扩充知识,以便对这两个时期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我很庆幸能在王仲荦两本经典后,又成功读完早有耳闻的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尽管此阅读历时半个月才终于完成,位居今年除《中国哲学简史》之外单本阅读速度最慢者第二,过后也只写了一点只能算题外话的文字,但其中所述的琳琅满目还是让我感到蔚为大观,给我以深刻的印象。但今年一月底到二月中旬读国内外两本关于魏晋南北朝的著作,其间收获与阅读过程既繁多又曲折,相应时光也让我印象深刻。至于原因,前面已有提及。何况,当时还在春节期间。关于其间从手机屏幕消失的刘学州,无疑是听说这个消息后对这段时光产生别样情感的原因。既然是年度报告,我想在此也可以略提一下,因为此事对我影响虽表面上若有若无,但就内心来说总归是深刻的。记得我对此事的第一感受,便是伤感。哎,罢了罢了,转眼间他的事情已快一年了,而他的身影却永远地停留在上一个冬天,并将越来越远,留给继续面对未来的人们只有也只能是绵绵的伤痛。就我而言,写有关他的两篇文字——《万语积心间,只是已惘然——日记随摘·关于刘学州,一场我与他的告别》、《一年光阴只随风,当初憧憬已成空——再记关于刘学州的琐语》也可见这种感情还是若隐若现的。且说我最终还是没能通过周良霄所著的《元史》触及宋代之下的时期,而在五月间既读了虞云国《细说宋朝》,又读了陈振《宋史》,随着走过了宋代之旅,也在我既定计划内结束了“中国断代史”这个庞大而厚重系列的阅读。可以说,此后至今的阅读,均非事先计划而纯由突发奇想所使。

与此同时,随着《隋唐五代史》一书的读完,也开启了我在本市图书馆淘书的历程。不得不说,还借书的形式真的非常好,既省钱又环保,更使一本书发挥了最大价值。我既从去年所借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中体会到了这种意义,从此便心心念念,一发不可收拾。在这里要感谢的有两人,分别是从网上认识的一位图书馆工作人员和我的家人。前者经告知后,将瘫痪已久的公众号检索系统恢复,使我在其中由原来漫无目的地逛到按图索骥地找。后者则同我到那里多次满载而归。由此之故,才使今年读的五十五本中超二十本都是从图书馆所借,直到上个月所读被胡适文集卷6收录的《先秦名学史》。其中的好书自然有很多,如第一次按图索骥便成功地找到了《剑桥插图中国史》。随之而来也有很多借来而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读的遗憾,如我第一次来到图书总馆同《风景旧曾谙》、《新雅中国史八讲》等书一并借的鲁迅全集日记部分,以及下一次再去新城区图书馆由我找到的《论语译注》金良年译等书。不过对于前者,我在那段时间里倒看了一点,也在匆忙中领略了上世纪一十年代时代变幻和个人所记生活的结合。但对于之前便听傅杰推荐过的《论语译注》,没能读下去则真的很可惜。不过这本放于图书馆的位置我已知道,希望有机会再借吧。总之,自五月底由邓广铭之弟子陈振所写《宋史》而结束“中国断代史”的阅读以来,读的书均无计划,且多为所购与所借相杂。

记得前段时间我突然想起张巡许远守孤城的史实,遂想以此为引,在先秦诸子中寻找有关个人主义的论述,进而写一篇文字。但刚提起笔来,便觉知识匮乏,又不由得搁笔而叹。基于这一没将想法变成文字的唯一事例,便在我心中产生了要读诸子原典的想法。想法大致是这样的:从明年一月自《论语》读起,然后每月至少完成一部原典的阅读,并将以此速度,贯穿明年一年。仔细想想,虽然看似计划庞大,若具体落实并分散到每一天,其实也并不难。关于进行的速度我已有以每月一部的明确想法,而关于形式、以及阅读的先后次序与版本在此做几点规划。首先,我准备在阅读当中时时记录自身的感受,放在每章或每篇之后,感受不必太多,每章或每篇以200字为益,然后一部读下来,将这些文字集成“初识”;其次,关于阅读的先后次序及范围,前面有言,我计划以《论语》为开端,稍后再以《孟子》等儒家经典为主线,包括《尚书》、《礼记》有关内容,兼及《老子》、《庄子》、《商君书》和《韩非子》这样的道家、法家著作;最后,关于阅读的版本,说实话我也了解不多,准备届时读到哪一部再寻找相应信息。不过有一点,却是有明确规划的,那就是读的版本以今注今译为主。因为毕竟若能够进行则是我首次接触,故还是奉行先易后难的原则较好。中国的典籍,尤其是思想类的,古注太多,如《论语》有何晏注,《老子》有王弼注,而《庄子》则有晚清王先谦的集成等等,而且这里所说只是这几部书最知名的版本,其他关于先秦诸子,千载而下诸家的注解可谓不胜枚举。基于此,接下来若看则多为今注,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等等。

大致完成了读书方面的回顾与规划,再说一些今年购书的情况。总的来说,今年之购书,接近200本,多为在几场电商活动中所购,而以双十一所购90余本为最多。此外我还在各个时间各个平台买过几次,只是数量要少,不过其中也有不少好书,如四月间趁机在拼多多买了一套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五月我又试着首次在多抓鱼上买了一批二手书,其中便有我之前心心念念而一直没等到官方满减的《国史概要》。当然,最满意的几套书还是在四二三与双十一所购。前者如《中国社会生活史书系》、樊树志的两卷本《晚明史》以及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新著》,这些都是我在观望一年多后才决定入手的,后者则如张光直作品系列以及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等等。以上所举,内容自无需赘言,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致现在还没来及看,希望有机会能够慢慢读下去。

今年和去年感慨句子,今年年底了感慨句子(4)

首页 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