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与同好争高下,莫与傻瓜论长短
《论语》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开学授课,除了门下众多学生,也有许多外来人士,常常上门拜访,求学求问。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迎来了一个求教的人士。
子贡彬彬有礼地接待对方,谦逊问道:“您有什么问题,需要向老师请教?”
来人答道:“我想请教夫子,关于时间的问题。”
子贡道:“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来人问:“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轻松笑答。
却不知这样的常理,竟然被来人反驳,“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子贡自然坚持自己的答案,但来人却毫不示弱,也十分坚持自己的回答。
两人就这样从早上一直争论到中午,谁都没能说服对方。直到孔子听见声音,从院内出来,两人这才请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不答,了解详情后,又观察一阵才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人听此,洋洋得意,大笑而去。
待那人走后,子贡疑惑道:“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一年的确有四季啊,您为何只说三季?”
孔子摇摇头笑道:“方才那人一身绿衣,分明就是田间的蚱蜢。蚱蜢是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
“所以在他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冬季’。你跟这样的人,就是再争上个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若不顺着他说,一直与他争执,于你于他而言,有什么好处呢?”
说完,子贡立刻明白了。
庄子也曾说过,“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曲士不可语道。”
对着井里的蛙,别和它争论关于海的事情,因为井底之蛙眼界狭小,它眼中的天地只有那么大。
和夏天生且夏天死的虫子,没有必要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因为它的生命有限,见不到冬雪的景色。
同样的,和见识浅陋的人,别浪费口舌和他们谈论高于他们认知的道理,因为他们的学识和受到的教育有限,与他们争执,就等于浪费时间和生命,毫无价值可言。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老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告诉我们,在不失原则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沟通,才能更容易说服别人。
《论语》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次,仲由和冉求分别问孔子:“我听到了人家说的事,就要做出来吗?”
孔子对仲由说“不能”,却对冉求说“可以”。
旁人听到了这些,十分不解道:“两个人的问题一样,而你的答案却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解释说:“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实践。但仲由胆大心粗,喜欢争强好胜,所以我得劝阻他。”
可见,同样一句话,说出来的方式,也要看对方的性格来进行调整。
专注诡辩之术的鬼谷子也曾说:“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
和聪明人,就要展现广博的知识;和知识广博的人谈论,就要善于雄辩;与善辩的人说话,就要依靠简明扼要;和上位者,就要靠气势;与富有的人谈话,就要高屋建瓴;和穷人谈话,要从利益的角度来探讨。
也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总之,做事别在破事上和烂人多纠缠,说话别和傻瓜浪费口舌,而是做事说话,都要有自己的原则,要根据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
荀子说:“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
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人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
说话,不浪费任何一个圈粉的机会,也不要将口舌白白浪费。
别和烂人讲道理,莫与傻瓜论长短。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