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代的虎纹具装俑:“使宁朔将军索邈领鲜卑具装虎班突骑千余匹,皆被练五色,自淮北至于新亭”
《南齐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三十八〈魏虏〉记载:「宏引军向城南寺前顿止,从东南角沟桥上过,伯玉先遣勇士数人着斑衣虎头帽,从伏窦下忽出,宏人马惊退,*数人,宏呼善射将原灵度射之,应弦而倒。宏乃过。」
这种武备在各个朝代中都得到了传承,比如说在元代至元十一年制作的甲胄就“象虎豹异兽之形”:
明代高启的《观军装十咏》里面也有类似的记录:“黄金胄虎头,乍免走豪酋”,在嘉靖三十四年的浙江战场上,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兵种:
有辽东虎头兵,山东弓手和长杆手,河南矿兵和毛葫芦军,徐州箭手,福建的水军和藤牌兵,东莞的打手,川兵苗兵,广西狼兵,各地的富户兵,弩手,还有少林,五台山的僧兵。这种武备在清代也一样存在,比如说乾隆年间制造的甲胄其中就有铜铁虎头盔:钦定工部则例造盔甲式乾隆二十一年定马兵绣蟒铁盔 111 铜虎头盔112 铁虎头盔。清代的虎衣藤牌兵更是这类古老军事文化的直接传承:
▲清代的虎衣藤牌兵
基本上,在我国,无论是盾牌上的兽面还是各种虎头盔,在实战中的作用无非是恐吓敌人或者恐吓敌方战马和战象。正如前文提到的城濮之战中,晋军就在战马上蒙虎皮来恐吓楚军战马。
南北朝时,斑衣虎头帽的记载其实也一样,就是恐吓敌军和战马所用:
刘宋征伐林邑国时,林邑国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刘宋)士卒不能当,刘宋军队的做法则是:悫曰:「吾闻师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
明代的黄得功也用所谓的“黑虎头军”去恐吓对手:得功军士画虎头于皂布以衣甲,贼望见黑虎头军,多走避,其得力出京营上云。
清代,虎衣藤牌军的虎衣和藤牌一样依靠虎纹去惊吓敌军和马匹:贼用马队直冲,而前有山西千总崔雯者奋勇领虎头藤牌军二百踊跃出迎贼马惊窜自相践踏。大兵鼓噪继之,贼匪败退。
这种风尚最终被传递到民间,老虎那勇猛强壮的本意,也被引申出“辟邪”“茁壮成长”的美好寓意,因此化为了民间孩童的重要服饰。
而说到这,网上前段时间出现一系列文章,说什么中国民间儿童所戴的虎头帽来自于古希腊,弄出一个所谓希腊化世界中出现的狮头赫拉克勒斯到佛教艺术中的狮头金刚再到中国唐代士兵的虎头帽的文化传承关系,最终由唐代士兵影响到中国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