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母一定是非常推崇中国古文化的,要不然我们也不可能在话还表达不完整的时候,就能在人前人后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了。而且,在我们还未涉世事的时候,就用“煮豆燃豆萁”教导我们兄友弟恭,用“以德报怨”告诉我们厚道做人。
而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文”的真正含义,我们似乎从来没有深究过。因为字面意思我们都能理解呀!可是,如果我们能究其本源,就会发现这里面藏着大学问。我们甚至误解了很多古诗文的真正含义。
《会说话的古文》这本书用十六篇故事,向我们诠释了一些古诗文的原本含义以及理解误区。让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不仅增长“学问”,还能改变我们看待问题的态度:凡事不要道听途说,而要能追本溯源,还原事物真相。
作者张之路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剧作家,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国际林格伦奖提名。他的多部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多次获得国内各类奖项。
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了解一下古诗文里藏着的那些智慧。
李白是在哪里看月亮?
我们再来看一下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背。但是,对于“床””这个字的理解,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是望文生义的方式得来的。床嘛,就是我们睡觉的地方啊。从字面理解,无非就是李白躺在床上睡不着,看着月亮想家乡。
可是,如果我们翻开《辞海》,就不难发现我们的理解大错特错了。
“床”在古代意思是“井上围栏”。所以,真正的情形是,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李白在异乡的院子里,坐在井栏的旁边发呆。突然一股惆怅袭上心头,想念起久别的家乡。于是,他对着月亮,吟唱了这千古绝句。
这意境,跟在床上看月亮是不是有大不同呢?
“呆若木鸡”的鸡是一只呆鸡吗?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好像都知道,就是形容一个人痴傻发愣的样子,或者是因为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带着一股嘲讽的味道。
可是,作者在书里告诉我们,这个词的原本意思跟现在大相径庭!要说起出处,还是很值得一提的。
这个词语出《庄子》,是一篇寓言故事。
传说,周宣王爱好斗鸡,他委派斗鸡专家纪渻子去为他养鸡。过了十天,周宣王来看他的鸡,结果纪渻子说现在还不行,这只鸡看到其他鸡还会跃跃欲试。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来催要他的斗鸡。纪子还是回答不行,说它的火气还没消退。
就这样,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宣王再一次问起斗鸡的情况,纪渻子才说:“现在差不多了,它的娇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遇到突发状况不惊也不动,看起来就像木头鸡一样。”
后来宣王让它跟其他的斗鸡在一起,还没等斗,其他鸡就被它的精气神吓跑了。
所以,当初的“呆若木鸡”是形容人沉着冷静、不骄不躁、精神内敛的状态。可是演变到现在,却变成了表示痴傻发愣、没有知觉的贬义词。
如果当初庄子知道会是这个结局,还会不会把它写进书里呢?
“以德报怨”是让我们做受气包吗?
孔子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圣人。他的弟子们根据他的教导整理出来的《论语》,是他留给后人安家治国平天下的财富。
但是,作者指出,在长久的传播中,有很多孔子的名言被断章取义,意思发生了很大偏差,甚至因为以讹传讹产生了错误理解。
譬如“以德报怨”这个词,现在我们的理解是哪怕别人伤害或者欺负了我们,我们也要善待他。
在《会说话的古文》里,张之路帮我们追根溯源了一番。
“以德报怨”在《论语》中的只是一个设问句,并不是一个结论。
原文如下: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弟子问:“以德报怨好不好?”孔子说:“你以德报怨,那用什么来报德呢?应该用直报怨!当别人以德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这样看来,孔子并不是老好人,他是告诫我们,用正直的态度、正确的方式去对待人,以正确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不卑不亢才是合情合理的。
就如作者希望的,我们读书学习的时候,要进行全面的学习和考察,切记断章取义。
写在最后
《会说话的古文》是一本关于古文知识的趣味读物。作者选取了一些常见的容易被误解的、古今寓意偏差较大的古诗文,为我们解读了它们的前世今生。
这对于我们,尤其是对青少年,往小里说,可以纠正我们的认知谬误。往大里说,可以看作是人生路上的一次纠偏。因为,如果我们自己不想被误解,我们也应该尊重古人,尊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