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是宋代欧阳修创作的一篇经典散文,这篇文章一经问世,立即就在北宋文坛造成了轰动。
然而,欧阳修的学生苏轼却评价这篇文章说:“其辞玩易,盖戏云耳,又不以为奇特也。”苏轼的意思是,这篇文章只是游戏之作,况且内容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不值得这么夸赞。
与苏轼持相同看法的人,还有王安石。后者认为,王元之的《竹楼记》,就明显强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不过这篇《醉翁亭记》到了元明时期,却忽然得到了“平反”。
再到清朝时期,这篇《醉翁亭记》就已经被尊为古代游记中的“绝品”了。想要知道欧阳修这篇散文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说法中找寻原因。
一、《醉翁亭记》“坏”在哪里?其实欧阳修这篇《醉翁亭记》问世之初,就已经在它的体裁到底是“记”还是“赋”的问题上,引发了一场持续多年的争论。
古代的“记”,本来是以记事为主,但是在欧阳修的这篇文章中,却有很大篇幅的议论,同时在多处地方又有“赋”的专属用词。
所以当时有不少的人都认为,它就是一篇“赋”。因此北宋诗人陈师道认为:欧阳修是故意仿杜牧的《阿房宫赋》,写了一篇“游戏”的文章。
因为古代人论文,先论体制,再论工拙,体不正则文不论。于是《醉翁亭记》在两宋文学评论家的眼里,就失去了得到佳评的资格。
欧阳修这篇文章问世以后,黄庭坚比较喜欢,于是马上就“跟风”,然后写了一首“隐括词”《瑞鹤仙·环滁皆山也》。把《醉翁亭记》的全文进行精简,弄进了这首词里。
后来,黄庭坚在《书王元之竹楼记后》里面曾经提到:王安石说《竹楼记》写得比《醉翁亭记》好。有人认为,王安石没有说过这种话,黄庭坚却认为他说过。
因为王安石是一个比较古板的人,他评论文章“常先体制而后文字工拙”。他一看,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到底是“记”还是“赋”都搞不清楚,那肯定是写得拙劣了。
除了“记”、“赋”不分的问题以外,《醉翁亭记》还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全文连续使用了二十个“也”字,有的人觉得这一点比较刻意、造作。
不过,也有人反对了这种说法。比如宋末的叶寘在《爱日斋丛钞》提到,有一个姓洪的铁杆欧阳修粉丝表示:《醉翁亭记》有二十一个“也”,苏轼写的《酒经》里面也有十六个“也”。
为什么人人都记得《醉翁亭记》,却鲜少有人记得苏轼的《酒经》呢?苏轼《酒经》比欧阳修少了“五”个“也”,“造作”程度应该是略低于后者。
然而,欧阳修在文章中用到“也”字时,对押韵、节奏把握得更好。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间产生了激昂情绪,“妙殊非世间笔墨所能形容”。
但是由于苏轼在两宋文坛的巨大影响力,《醉翁亭记》一直都没有得到很高的评价。不过这种情况到了元、明时期,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二、《醉翁亭记》好在何处?在正式进入元代以前,文坛对《醉翁亭记》的评价已经开始发生细小的转变了。宋末的陈鹄在《西塘集耆旧续闻》中认为,《醉翁亭记》在文章的体制上,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