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养生?
从文字上来解释,就是滋养生命、强身健体、无病无灾。
也有人以为,养生的关键,在于精神上的愉悦,内心上的善意。正如明代养生家吕坤所言:“仁可长寿,德可延年。”
道理再多,关键要体现在生活的细节里,落实到具体的事物之中,否则就是谈空话。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这样一句解说词:“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显然,一个人的年纪越大,越能体会到养生的关键,在于养家;养家的关键,在于一日三餐。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用一饭一菜滋养生命,用餐桌来增进感情。最好的养生,就在吃饭喝水之间。
02
吃饭有规律,生活能自律。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
人老了,离开了职场,不需要每天打卡上班,可以睡觉到日上三竿,中午打个盹,也可以有几个小时那么久。夜里几点睡觉,没有人监督。
小野在《自律力》里说:“过不好一天,过不好一个月,过不好一年,最终,我们想要的生活会和我们挥手再见,渐行渐远。”
如果有一天是松散的,那么接下来就会有一天天松散,在毫不察觉的时候,就过了好几年,什么就白白耗费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加班加点,吃饭的时间是不固定的,甚至是饥一顿饱一顿;熬夜的时候,外加一顿。他们的身体还行,还能扛得住。
老年人就不一样,一顿不吃饿得慌,只是自己没有做体力活,不曾察觉而已。
当一个老人可以按时吃饭的时候,他的时间会变得更加充实,生活更有规律。身体也会因此变好。如果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坚持一些吃饭的小习惯,就更有乐趣了。
比方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吃饭之后,夫妻一起去散步,促进消化。
还有,能够好好吃饭的老人,不会想七想八,对生活更加专注。吃饭的机会,也能把杂念从生命里踢出去,享受到饭菜的滋味。
03
吃饭有温度,家有好家风。
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子路,因为家里穷,父母又想吃米饭,他就走了几十里路,去亲戚家借米,做饭给父母吃。因此留下了千古美名。
当下,我们不再因为饥饿而发愁了,但是孝顺的家风,仍旧是家庭教育的一大难题。
父母辛苦一辈子,想尽办法让儿女去大城市闯荡,为儿女买房安家。但是儿女能否反哺,还得走一步看一步。
当你很老的时候,儿女能用心做一顿饭,能够常常回家吃团圆饭,就难能可贵了。
美食作家“人老猪黄”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父亲突然发病,得了心梗。三兄妹火急火燎地把父亲送到医院。
幸好,父亲经过手术之后,又醒过来了。
为了让父亲尽快好起来,作家去买了萝卜和肉、白胡椒等,用了半个小时,熬了丸子汤。
父亲轻轻尝了一口丸子,说:“啊呀,我差点吃不到这一口了。”那一刻,儿女们喜极而泣。
老人可以吃到儿女们做的饭菜,说明“家长”的位置,真正移交了;儿女也真正懂得了父母的不容易。从而,好的家风在蔓延,一代一代接力。
“百善孝为先,民以食为天”,把两句古训联系起来,就会明白,孝顺不是大道理,最真实的体现,就在饭碗里。
04
吃饭有境界,最抚凡人心。
宋代文豪苏东坡认为:“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做人能安心,做事能顺心,那就没有什么不好的了。如果能坚持这样的状态,自然就能延年益寿了。
人生起起落落是常事,不能因为在顶峰,就海吃海喝,也不能因为在低谷,就难以下咽。
苏东坡和朋友外出游玩,朋友用野菜招待他。狼吞虎咽之后,说:“人间有味是清欢。”
被贬到惠州的时候,他和爱人一起种地,挖野菜充饥。忽然,品尝到了荔枝的味道,感慨万千:“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黄州,好友佛印来访,两个人一起坐船,慢慢悠悠看风景。
恰好是深秋,树叶改变了颜色,山梁变得消瘦。人和船在秋天里走,好不惬意。
忽然,不远处,有一条狗,啃着骨头,有滋有味。苏东坡脱口而出,狗啃河上骨。佛印随手把苏东坡留下墨宝的扇子丢到水中,笑着回答,水流东坡诗。
人啊,只要心态好,看啥都是风景,一开口就有书香气。作为老人,这样过日子,一日就比得上别人过了几日。
不管和谁吃饭,或者一个人单独吃饭,都能感受到人间的幸福。
生活不再匆忙,生活费有了着落,还愁什么呢?儿女的福气,他们自己去创造;老夫老妻的爱情,就在眼前;社会一直在变好,到处都是蓬勃的样子......四季都可以搬上餐桌。
人老了,吃饭用心,自己安心,儿女放心,每天开心。此味只是人间有,天上哪得几回闻?
05
古人说:“谨和五味。”
每一个日子都是新的。昨天是一碗黄瓜,今天还是一碗黄瓜,但是味道不同,境界不同。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么心态去吃。
我们都是普通人,却因为餐桌上的温度,家庭的改变,变得不普通。
一家人,围坐吃饭,让平常的饭菜,变得楚楚动人,因为团聚,让人百感交集。
感悟一年四季,珍惜一日三餐,余生才有来日方长。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