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莲·梦露
不难发现,人类女性化妆所追求的效果,就是去强化这些生理上的择偶信号:让嘴唇更红,更丰润,让面颊更有生气,等等。
人类有个特征,叫“进化不够,文化来凑”。爪子和牙齿不够锋利,人类就发明出来锐利的石器。如果“性感”的信号不够强烈,就用画口红、腮红的方式来强化。
除了强化择偶信号之外,化妆还有一个更宽泛的取向,就是要变得年轻。这在生物学家那里也有一个听起来十分不浪漫的解释:年轻、有女人味,换成生物学的语言就意味着雌性激素旺盛、生育能力强。
简言之,人类化妆是一种对发情期生殖区信号的模仿,而口红,尤其是鲜艳而滋润的口红,往往会让人觉得非常性感,这完全是由于口红模拟了最为成熟的交配区域。
红唇的隐喻
在欧洲,从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开始,红唇多少有堕落、诱惑的隐喻。
在贫乏的中世纪,由奢华的罗马人开发出来的化妆品工艺一度失传。文艺复兴之后,口红再度盛行,引起了宗教界的攻击。
1653年一位英格兰牧师、作家托马斯·霍尔写到,化妆是“魔鬼的行径”,把嘴唇涂成红色的女性是在“魅惑他人,在看到她的人心里点燃淫欲的火焰”。
1770年的英国议会甚至通过了一项法令,谴责涂口红是“勾引男性,骗婚,涉嫌巫术”的行为。晚至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还认为涂口红不是淑女的作风,只有演员和妓女有理由涂口红。
美剧《蛇蝎美人》海报
在近代的文学以及电影传统中,红唇也是“致命美人”(femme fatale)形象的标配。“致命美人”是一类用美色勾引男人,以达成自己目的的女人形象——这种目的可以是复仇、暗*、情报,抑或是单纯的淫欲或者异性仇恨。这种角色在英语中也叫“vamp”,和吸血鬼(vampire)有直接的关系。
从早期的《马耳他之鹰》(1941)、《*手》(1946,由海明威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邮差总按两次铃》(1981),到较晚近的中国电影《色,戒》(2007),我们总能找到“致命美人”的形象。
电影《色戒》剧照
红唇,对于女人来说,是一种性成熟的标志。
在《色,戒》中,由汤唯扮演的王佳芝一涂上口红,便从青涩女学生变成了成熟、让男人捉摸不透的女人。红唇,成为一种力量与臣服双重隐喻。它可能意味着取悦男权,也可以让女性利用男权社会的游戏规则,找寻突破男权规则的途径。
2010年韩国获奖电影《金福南*人事件始末》的剧照中,右边是备受丈夫欺凌的金福南,左边是她丈夫叫来的妓女,描绘了在强势男权之下生活的两种女人。
如今,大多数喜欢口红的女性,或许并不单单把自己涂上口红的样子仅仅想象成男性观看的对象。口红不必是纯粹的艳红,多样的色彩可以用来表达女性自己的性格、心态。
女性甚至可以用一些令男性大为不解的颜色,比如橘红色、“姨妈色”甚至是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