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全诗赏析简短,泊秦淮全诗的感情基调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2-31 05:36:58

泊秦淮全诗赏析简短,泊秦淮全诗的感情基调(1)

【唐.杜牧】 泊秦淮

【诗作原文】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26岁时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结为《樊川文集》。赋作的散文化倾向对后世影响较大。

【诗作赏析】

《泊秦淮》选自《樊川文集》。秦淮指秦淮河,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西流经南京市入长江。河道是秦时所开,凿钟山以疏淮水,故名秦淮。秦淮河流经南京一段,在六朝时期两岸酒家林立,至唐代繁华不减当年。《泊秦淮》写客中偶感,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隐忧。

诗的首句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月光淡淡,烟水迷濛,风景如画。第二句叙事,补足前句,说明景色为夜泊所见。又引起下文,说明商女所唱,是因为“近酒家”才得以听到的。从时间和逻辑顺序看,应该是先泊于秦淮,然后才看到此处风景如画。作者在结构上来了个先写景,后叙事,这就收到了突出秦淮美景的效果。为什么要把一个歌舞烟花之地描绘成和平宁静的港湾呢?因为杜牧本是经邦济世之才,他承袭了祖父宰相杜佑的遗风,“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希冀在晚唐多事之秋作出自己的贡献。但他对政治、军事、财赋等方面的建议,未能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他的大半生仕途生涯是在幕府和州刺史任上度过,政治上的失意促成了他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寄情声色、颓废放浪的生活。于是秦淮河这一风流薮泽,在杜牧笔下就成了风高浪险的仕途中的一个避风港,一个可以暂时忘怀世情的逍遥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对政治斗争的厌倦之情。

泊秦淮全诗赏析简短,泊秦淮全诗的感情基调(2)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诗的后半是听商女唱后庭遗曲所引发的感慨。乐妓在酒店替客人唱歌侑觞,所唱之歌恰是产生于金陵的《玉树后庭花》。这是耐人寻味的。陈后主苟且偷安,荒淫误国,《玉树后庭花》成了可耻结局的见证。诗人慨叹唐末的统治者对前朝荒政取亡的教训“哀之而不鉴之”,《玉树后庭花》传唱不衰就是明证。诗人的心也为“商女不知亡国恨”而震动:不知亡国恨反倒少一层痛苦,自己与商女相比,谁幸谁不幸真难定论。作者终于若有所悟:世事沧桑自有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个人能做的事实在太有限,大半生热衷政治的结果是“可怜无补费精神”。

泊秦淮全诗赏析简短,泊秦淮全诗的感情基调(3)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