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的相关历史故事,杜甫草堂的简介和由来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01 01:57:14

杜甫草堂的相关历史故事,杜甫草堂的简介和由来(1)

1262年前,48岁的杜甫逃难来到四川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一家人在一座寺庙内寄身,过了好几日近似讨吃的生活。“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困顿中的杜甫不忍心看着一家人挨饿,只好给老乡,当时任彭州刺史的高适发出了求救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高适得信后,肯定接济了他。杜甫不像一些文人死要面子,他将接受的情形写入了诗中:“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寺旁邻里又送他些蔬菜,杜甫一家才落得有了米之炊。

他的朋友尹裴冕,还为他在浣花溪上游选择了一块风景不错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茅屋,称之成都草堂,也即是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的相关历史故事,杜甫草堂的简介和由来(2)

现在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应该看不到原始的模样了。如果当时的杜甫,能住上占地面积近300亩,有典雅的建筑,还有清幽的园林,想必他写不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名诗来。

诗中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杜甫在八月风雨中遭遇到的窘境:狂风卷走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从屋顶上漏泻到室内,床被淋湿了,无法睡觉,杜甫在长夜漫漫中挨过了一夜。由此,杜甫流露出内心的正能量:如果能得到千万间高大宽敞的房子,使天下贫寒的读书人住进去,即使他的茅屋被吹破了他被冻死了也心甘情愿。

杜甫草堂的相关历史故事,杜甫草堂的简介和由来(3)

100多年后,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一个叫韦庄的晚唐诗人,寻找到了杜甫草堂旧址。当时,草堂早已荒芜,但房子的基础还可以看得出来,几个屋柱子仍立在那里,他便把茅屋重新搭了起来,保存了草堂原貌。韦庄在草堂也住了一阵子。

以后,宋元明清历代都对草堂进行了修葺。特别是经过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两次的扩建修葺,基本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的建筑格局。解放后又经过屡次大规模整修,成为向公众开放的杜甫纪念馆。

杜甫当时住的茅屋附近倒是有一处秀丽的风景地,他在《狂夫》诗中写道:“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现在百花潭还在,就叫百花潭公园。

杜甫草堂的相关历史故事,杜甫草堂的简介和由来(4)

可以说,杜甫这个给后人留下不朽诗篇的伟大诗人,一生穷困潦倒,四处漂泊。他虽以“不废江河万古流”自诩,但没有一次得志。

44岁前,他以诗屡作敲门砖,“朝扣富儿门”,不过做了腰里别着一串钥匙,看守兵甲仗器的小小官儿。后做了4年左拾遗(类似现在监察局里的科员)。所以世人称他为杜拾遗。48岁到成都,53岁时,管理四川的剑南节度使严武敬慕杜甫的大名,就举荐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类似现在的秘书)。杜工部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从公元759年底到765年5月(48岁-54岁)杜甫流寓成都6年期间,其中在草堂内过了近4年的相对平静的生活。再后来,又是带着一家人流浪。公元770年59岁时,病逝在湖南耒阳的湘江小船上。

杜甫草堂的相关历史故事,杜甫草堂的简介和由来(5)

幸亏杜甫没有做过大官,幸亏杜甫总处在颠沛流离之中,他才能亲眼目睹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已,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从而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历以诗史的形式写出来,如著名的《三吏》、《三别》。他的诗作在历史上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并被后人誉为“诗圣”。

杜甫住在成都草堂期间,一共大约写了240首诗,其中包括了《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绝句四首》、《戏为六绝句》等名篇。

杜甫草堂的相关历史故事,杜甫草堂的简介和由来(6)

杜甫住成都草堂期间写的诗,我比较喜欢的是下面这样的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虽然一生大半漂泊,寂寞如沙鸥,可是当春风伴着夜雨,悄悄润物时,寂然干枯的心里仿佛也开放了一朵生机的花!这样的诗容易得到现代人的共鸣。

这首《春夜喜雨》,记得在小学课本上就读过,所以记得特别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