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来说,很多时候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无聊。
无聊是快乐的反义词,而幸福=快乐时光,所以要想让自己幸福,其实就是抗击无聊。
而无聊就是无所事事,那么一切也就简单了,要幸福,多做事!总有事做,很难无聊。
——坤鹏论
一、前情回顾
在《读<智者篇> 论“是”(十四)》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
智者是什么样的人?(十四)
在确认智者没有真知识,是魔术师,是“诸实在”的摹仿者、造像者后,客人表示,咱们终于用论证之网将智者给围追堵截在摹仿术中了。
既然确定智术必然摹仿术的某个子类,这下看他智者还能往哪里逃!
接下来,只要用前面的划分法,对摹仿术层层剥茧,步步递进,犹如波斯军队拉网似的围剿,智者必然无路可逃,最终只能束手就擒。
在此,客人还指出,摹仿术又可称为影像制作术,因为该技艺下所涵盖的各种摹仿本质都是在制作真实事物的影像,坤鹏论感觉这个名称更通俗且精准。
和前面那些技艺一样,摹仿术也可以进一步再分为两类:仿像术和幻像术。
仿像术:在制作摹本的过程中,追求肖——相像、相似,追求仿造出与真实事物相同的东西,所以,拥有该技艺的人,会时时刻刻遵循“范型”在长、宽和高上的比例,以及颜色进行还原。
幻像术:抛弃真相,背离真实,在制作影像时不是按照原物的真实比例,而是按照看起来美的比例,使其作品适应观者之目,所以它制作出来的皆为幻像。这个部分的技艺范围极广,包含了绘画雕刻以及其他许多摹仿术。
那么,智术应该属于上述的哪一类呢?
相信大家会肯定地回答:幻像术。
但是,客人表示,因为智者是真正神奇和极难洞察的,所以他还不能看清楚,没有100%的把握将其归到哪一类里面。
为什么?
因为此刻他遇到了所有幻像都难以逃脱的一个极端的困难。
二、非是者是(一)
虽然这部分还属于用论证之网捉拿智者、讨论“智者是什么样的人?”,但因为其主题主要集中在讨论“非是者是”,所以坤鹏论专门为它单开了一部分进行学习与分享。
“我的朋友呀!我们真正处于极端困难的考察之中了,‘显得’与‘看似’,却‘不是’,而且,陈述了某些东西,却不真——所有这些无论在以前还是现在都一直充满了困惑。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能用来陈述或判断‘假’真地‘是’,而在表述这点的时候不陷入悖论,泰阿泰德啊,这是极端困难的。”
是不是有些难懂?
坤鹏论建议先逐字地多读两三遍,然后再对照看看其他人的译文。
王晓朝的译文:“‘显得像是’,或者说‘好像是’,但并非真‘是’,或者谈论不真实的某事物,所有这些表达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总是令人深深地陷入困惑。泰阿泰德,要找一个正确的术语来表达具有真实存在的虚假的东西,使人能对此进行言说或思考,而不会落入一张口便自相矛盾的境地,是极为困难的。”
严群的翻译则是:“因为,凡显得存在和似乎存在而其实不存在,说些东西而所说非真,——这些情形,不论以往和现在,总是充满困难。这样的说法,必是主张或想象假东西真存在;出此言论,还能免于自相矛盾;——这些都是难题,泰阿泰德。”
“怎么会?”泰阿泰德不解。
“这个陈述的大胆在于它蕴涵着‘非是者是’这种意思,此外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说虚假的东西是‘是者’。”
“但是,小伙子,伟大的巴门尼德从我们童年时起直到他去世,始终拒斥这个陈述,他用散文和韵文再三叮咛:‘非是者是’的话绝不可听,相反你在探究中要让思想避免走这条道路。
所以,我们有这位伟大人物的证言,最好的证明是对这个陈述进行适度的考验,倘若你没有异议,让我们首先考虑这点。”
以上这段论证的主要意思是,感觉上智者的智术应该属于摹仿术的第二种类型——幻像术,也就是利用幻觉,其摹本是幻而非真的,或者说,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这里发生了一个极大的困难,而所有幻像的问题都逃不开这个困难。
因为,论证中的话语正说着“非是者是”(注:可以换作:“非存在”存在,辅助理解),可是这是伟大的巴门尼德一生在其诗文里所否认的,他说:非是者,它必定非是,其言外之意是,你绝对不会遇到“非是者是”,因为非是者是你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说出的。
也就是说,“非是”是想不到,“是”是想得到的,所以,“能被思维”和“能是”是一回事,这是理性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换句话说,可以思维、可以言说的必定“是”,反过来,“非是”,既不可思维,又不可言说。
这就是著名的思是同一或思是合一,只有这样才会有真理,这个“思”是被思想的意思。
思是同一中的逻辑是,如果“非是”,就是不起作用(注:起作用是being的涵义之一),自然也就不会有对其的言说或表现,那么也就寻找不到思想,因此,在“是者”之外,思想是无物,也将是无物。
让我们再用黑格尔那奇妙的语言理解一下:“思想产生它自身,被产生出来的东西是一个思想;思想与被思想的‘是’是同一的,因为在‘是’之外,在这伟大的肯定之外,思想是无物。”
所以,黑格尔认为,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起始了,因为在这里面可以看见哲学被提高到思想的领域。
罗素的解释更为通俗些:
“人的思想和言语都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是者”,或者说,诸实在、真实事物。
“巴门尼德认为,如果你用语言提到某事物,这种事物就一定‘是’,而且不仅在过去‘是’,现在也‘是’,永远都‘是’”。
反之,像幻像这样的“非是”,既不能思想到,更不可能言说。
后来,智者派由此推断出:一切言说出来的都是没有错误的,因为错误是“非是”,“非是”是不可思议(不可被思想和言说)的。
那么,客人所指的最大的困难也就显而易见了:如果“非是”是既不可思想的,又不可言说的,那智者用言辞制作的幻像又是什么?
要不然它们不是“非是”而是“是”,即是真非假,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幻像是假的。
要不然就是“非是者是”,即假是真,这更不可能了,假的怎么成了真的呢!
所以,这下该如何能辩驳呢?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请您关注本头条号,坤鹏论自2015年底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