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4月,东北的天气仍旧是春寒料峭!
从奉天到新民府的土路上,一个看起来只有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走走停停,不时地挥舞着拳头,嘴里在嘟囔着什么,仿佛在咒骂谁一样!
没有人知晓此时的小男孩究竟在针对谁。
直到多年后一位老人再回忆起这一幕的时候,坦然地说道:
“当时恨透了我父亲,如果有一把枪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给他一枪!”
而这个恨透了父亲甚至想要将其枪*的孩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张学良。
可是张学良作为张作霖的儿子,在外人看来,他不仅深受父亲的器重,更是在张作霖死后从他手中接过了东北的大权。
那究竟是何事惹得这位“少帅”一度曾想下此狠手呢?
幼时生活困顿,多失父爱1901年6月4日这一天,对于当时正在吉林剿匪的张作霖而言,真是一个不错的日子。
一方面是他剿匪有功,刚刚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胜仗;另一方面则是他的发妻赵春桂为他生下了一个男孩儿。
(图|年轻时期的张作霖)
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面对着这两件喜事,迷信的张作霖便认为是这个孩子的降生为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为这个新生的“嫡长子”起了个小名叫“双喜”,而这个孩子也就是后来的张学良!
面对着小双喜的降生,彼时的赵春桂还想着,自己终于为张作霖生下了长子。如此一来,不是就能够牢牢地将张作霖拴在自己的身旁了吗?
可是,当时的张作霖孤身一人在吉林剿匪,常年过着刀头舔血的生活。对于张学良母子一家的照顾,也仅限于每隔两三个月差人送些钱回去。
年幼的张学良曾经问妈妈,爸爸为啥总也不回来看他们。母亲闻听此话虽然一脸的惆怅,但仍旧对他说道:“你爸爸在外为朝廷当差,公务繁忙,所以不能够经常回来看望我们,他能够时不时的送些东西回来也就已经算不错了。”
但是随着张学良一天天地长大,他渐渐发现:他们这个家,在父亲眼里似乎已经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因为捎回家的钱物越来越少。
而没有父亲的照拂,家里的生计自然变得日益艰难。为此,母亲还专程去找过父亲一次,只是不知什么原因,连夜又气急败坏地跑了回来。
而正是在这之后,母亲的性情开始变得暴躁,对于父亲的怨言也开始多了起来。
从那以后,父亲好像更加不愿意回家来了。即便破天荒地回来一次,也是天黑才到家,鸡叫就走人,不仅不会多留,更不会与他们母子有过多的交流。
这让张学良对父亲的距离感越发的强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