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下“关注”,方便与您讨论分享,也能及时观看下一篇精彩文章。非常感谢您的关注!】
网络谣言往往通过以偏概全、无中生有、颠倒黑白、偷换概念等以假乱真,青少年好奇心强,但辨别力弱,极容易被网络谣言所欺骗,以至于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当前正值暑假,孩子接触手机的时间增多,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孩子们一道来了解怎么识别网络谣言吧!
网络谣言的分类
以下几个领域往往是网络谣言的重灾区:
1.犯罪谣言。造谣者捏造骇人听闻或令人发指的犯罪信息,引起公众愤怒、恐惧,引发公众对政府、政府工作人员或某些群体的不满。
2.恐怖谣言。造谣者虚构恐怖信息或危害公众安全事件信息,引发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引起公众对政府管理的不满。
3.灾害谣言。造谣者捏造某种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或者捏造、夸大已发生灾害的危害性信息,引起公众恐慌。
4.政治谣言。造谣者主要针对党和政府,对涉及政治内幕、政治事件、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等内容散布谣言,让公众对国家秩序、政治稳定、政府工作产生怀疑和猜测,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
5.个人事件谣言。造谣者针对某些个人特别是名人而编造吸引眼球的虚假信息。
6.食品及产品安全谣言。造谣者捏造或夸大某类食品或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引起公众对该类食品或产品的抵制。
网络谣言的表现形式
网络谣言为了吸引人们关注,标题往往采取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大量使用“震惊”“惊爆”“出大事了”等偏激词以达到捏造夸大事实、引发恐慌的目的。
2.经常使用“中央发话了”“央视都播了”“国家最高机密”等,套用公文样式,伪装权威来源。
3.频频使用“为了你的家人,请一定要看”“含着泪看完”“感动中国14亿人口”等词语,利用网友对于亲人的亲情、弱势群体的爱心等,通过煽情诱导大家传播。
4.反复使用“致癌”“致命”“有毒”“一招见效”等标题盲目夸大危害或功效,宣扬伪科学。
5.利用“速看,马上删”“警惕,紧急通知”“已经出事,都在转”等标题赚取关注。
除了标题危言耸听外,网络谣言内容通常具有煽动性,喜欢夸大歪曲、添油加醋,并且喜欢提及大V或媒体,但是信息来源往往只有一个,刊发的载体也不是官方渠道。大家遇到这种文章,就要打起精神,高度警惕谣言陷阱。
如何识别网络谣言?
那如何识破网络谣言呢,法律君总结了以下几个方法:
1.不权威不轻信。识别网络谣言首先要做的,面对不确定的信息,就是要不轻信、不轻传,可以先去验证权威机构、主流媒体等验证消息的真伪。
2.做好交叉求证。网络谣言往往经不起推敲,时常出现相互矛盾的信息点或同一个事件在不同渠道的说法相矛盾,我们这时就要多对内容进行交叉求证,验证真伪,比如查询此类事件是否有多个版本,从中发现漏洞。
3.多动手搜索。有些谣言的信息来源模糊,这时就要自己动手查找一下文章来源,比如一些健康类的谣言,除了关注作者是否有相关领域的教育、从业背景,还可以看看文章末尾是否列出参考文献,来源是否为专业期刊,到专业网站查询相关消息的科学性。
4.心里绷紧“不轻信”这根弦。传播谣言的后果很严重,可能会面临行政处罚,严重的还会有刑事处罚,所以,在上网时一定要戒除“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从众心理。发言或转发前考虑是否有确凿根据,是否会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以及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和后果。
您的观点是什么呢?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