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李法曾为了演好杜聿明,作了许多功课。
杜聿明曾是蒋介石十分器重的国民党军将领,是人民阵营的对手。但他又在抗战中立过战功,属于抗日名将之列;既身居高位镇守一方,又时时受着国民党内陈诚派系排挤;既痛恨国民党的堕落腐败,又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同流合污;既看到了国民党将亡的悲哀前景,又不得不紧紧追随着蒋介石为其在战场上卖命;既看出了蒋介石的虚伪,又为自己的被“重用”沾沾自喜。
在淮海战场上,杜聿明曾将*起草的《敦促杜聿明投降书》撕碎。被俘后,还企图*身成仁。到了功德林监狱,他更觉失落、沮丧,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罪恶。
然而,他的另一面是不投机、不陷害人,是一个儒将,一个重感情的人。
李法曾把握住了影片人物的思想基调,决定着力刻划好杜聿明的内心世界。
拍摄中,李法曾根据不同的规定情景,不同人物关系,而展示角色不同心态,让人物的特点跃然在镜头前,
李法曾说:“观众对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历史是熟悉的。但对与人民为敌多年的国民党战犯被改造成公民、人民代表、其地点和过程又都是集中在'功德林'中,则感到新鲜和神秘。我想,这是影片视角新的一个重要依据。”
李法曾在拍摄中,完全把自己融入了角色。他回忆认为,用改造战犯来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博大的胸怀,这种折射的意义,不仅是历史的,更重要的是现实的和未来的。
李法曾说:“我觉得,*有段话,应该说是点睛之笔。主席说:'这些战犯不是没*之罪的,好些国家像我们的老大哥也是不留沙俄军官的。依我看,消灭一个肉体容易,要改造一个灵魂就困难喽。改造人,包括改造战犯这样的人就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李法曾感受到,《决战之后》的编导就没有拘泥于外在形似的追求,而是侧重于人物的内在神似。李前宽导演正是认准了他的气质很像杜聿明才找他出演的。
于是,“依靠对人的内心的剖析,个性的展示和‘只有这一个’的艺术处理”,成了李法曾演好、演活杜聿明的前提。
李法曾患有较重的支气管疾病,加之又是冬季拍戏,给他的创作增加了不少困难。
但他一进剧组,就以艺术家的责任感开始忘我工作:认真分析人物特点,虚心听取编导演讲解,查找资料,阅读原著,反复看剧本。决心要让观众认可片中的杜聿明而不是演员李法曾。
影片一开始,杜聿明乘坐铁路闷罐车被押到北京那场戏,要求角色下车时跌跌撞撞站不稳,却又倔强地推开来搀扶的小战士,坚持自己走···
李法曾既表现出人物长途颠簸的疲劳,以及身体衰弱的一面,又表现出国民党高级将领此刻那种不肯服输的神态。
李法曾回忆,这场戏,导演把自己和其他几个演员一同关在又冷又脏的闷罐车里闷了好长时间,为的是让大家体会人物外在与内心的感受,以便以准确的形态和神情出现在画面中。
李法曾自己入戏很快,完成的镜头感觉洽如其分。
影片从揭示战败者的最初心态切入,随着剧情发展而把视点聚焦于他们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心灵博弈上。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而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
片中,从杜聿明对狱中战犯的“打架”冷冷喝出“献丑!”二字,到自己拒绝吃药,以及在医院与黄维谈话的态度,再到后来回到监狱时轻松地说“四种顽疾一起根除”时的喜悦心情,层次鲜明地再现了角色情绪的发展变化。
当几个国军将领和日本战犯在功德林展开“小煤山大战”时,杜聿明很自然抛出一句“弟兄们吃亏了没有?”显得大将气派十足,威风不逊当年。
后期还有他与战犯康泽在花园的谈话,参观一汽亲自驾驶汽车,乐观劳动,最后特赦,以及到人民大会堂同国家*会面时发自内心的真诚话语,完整准确地演绎了杜聿明这个历史人物整个思想变化全过程。
李法曾认为,杜聿明作为儒将,那种不甘示弱的劲头是源自骨头里的。然而,由于他对亲生女儿没尽到做父亲的义务,做梦都想要和女儿合好团圆,那也是藏在心底的痛点。
所以,他在功德林期间看到女儿从美国的来信后,愧疚难以掩饰。加上共产党不惜花费金条从国外为他进口药品治病,以及对李所长亲身遭遇的知晓,终使其幡然悔悟,将保持所谓对“党国尽忠”的气节信念丢弃一旁。
李法曾在表演中还意识到,真正让杜聿明形成思想转化的节点,应是李所长要杜聿明写下昆仑关战役的历史这件事。
当杜聿明听李所长说到:“历史缺少哪一部分也不完整!”时,惊异不已。
走出办公室后,他心潮涌来,思绪把他带回当年的昆仑关战场。此时角色内心的潜台词是:“共产党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佩服!”
事实上,昆仑关战役的确是杜聿明将军指挥获胜并引为自豪的一次战役。
随着影片中一大组现实与历史交叉起来的组接画面,杜聿明坐在房间里跟同仁说出了发自内心的感慨:“败在敌人手里可以挽回,败在人民手里就不能挽回了!”
李法曾还对媒体朋友讲述过在人民大会堂拍摄杜聿明应邀参加周总理、陈毅外长宴请蒙哥马利元帅一场戏的过程,以此诠释表演细节的重要。
拍摄时,在现场的功德林“同事”沈醉摇着手对李法曾说“不对,不对!”沈醉说:“当年杜聿明与*握手时,并非腰板挺直,仍一副将军风采;而是十分谦恭,双手握着总理一只手。”
这组镜头拍了三次才成功。李法曾说,在饰演杜聿明的过程中,自己因循着不只表现人物得唯唯诺诺的轨迹。要知道,过去国民党的将军是手握生*大权的,一拍桌子就要你人头落地。所以不会一下子变得乖乖听话的。然而,经过数年的教育改造,杜聿明已经基本改变了自己,从高傲回归了平凡。尤其是在周总理面前,他一直谦卑以学生自居。
李法曾说,自己从演诸葛亮到演杜聿明,也好像成熟多了,这是不断学习和实践的结果。
李法曾在《决战之后》演的杜聿明形象,不仅得到了观众、评论家的认可,还得到了包括沈醉、文强等原国民党战犯中健在的许多人认可。看影片时,有人情不自禁说:“真实的杜长官又回来了。”
李法曾认为,杜聿明是剧中规定的角色人物,也应该是导演和观众的,能达到银幕上下的认同和共鸣才算成功。
凭借《决战之后》片中杜聿明这一角色,李法曾不仅成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还得到了杜聿明女婿杨振宁的高度评价。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和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1950年结为夫妻,1957年他因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轰动世界。
作为杜聿明的女婿,杨振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多次与岳父接触,无疑对杜聿明非常熟悉。
影片《决战之后》公映前,李前宽导演拉着饰演杜聿明的李法曾一起陪同杨振宁观看即将面世的这部作品。
见面时,杨振宁虽听李导演介绍李法曾是著名演员,也只是敷衍地点点头。
但随着观看进程,杨振宁不时地擦眼泪,最后竟被影片情节感动得失声痛哭。他激动地抓住李法曾的手不放,连连说,越看你越像我家父!。谢谢你、谢谢你!
杨振宁由衷地说:“影片拍得好,很真实,很多场景就是当年那样。我很激动,此片一定会受到海外欢迎的。”
再来说说葛优饰演的文强。
文强是这部影片没有署名的拍摄顾问。作为历史背景极其复杂的战犯,文强以配角出现在片中,但戏份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