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鲀遇袭就会鼓起全身
河鲀的“沙画”(资料图片)
我们常常讲,每年春天1月至2月是吃“河豚”的最好季节,此时的“河豚”处于产卵期,味道十分鲜美,营养价值也很高,但此时的“河豚”也是毒性最强的时候,吃之前还是先考虑一下生命安全,不要随便进食。
但你或许不知道,此处所说的“河豚”其实指的应该是“河鲀”。只不过现在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习惯叫它“河豚”。
从生物分类学来看,河豚与河鲀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生物。首先,它们科属不同。河豚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鲸目、齿鲸亚目淡水豚总科哺乳动物总称。河鲀则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辐鳍鱼纲、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鱼类的总称;其次,它们的毒性也不同。河鲀脏器和血液均有剧毒,加工成美食时,如果处理不当而食用,轻者中毒,重者丧命。而主要生活在江河中的河豚,腹内脏器是无毒的,它们是哺乳动物中和人类最为亲近的一种动物。
如今人们之所以把河鲀都说成了河豚,或许是源于宋代苏东坡曾写下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等诗句,现代的汪曾祺也沿用此说,写下的“六十年来余一恨,不曾拼死吃河豚”。这个“河豚”指的正是那个会鼓起肚皮的有毒的河鲀。
的确,在古代人们对此是分不清的。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豚的意思本是“小豕也。从彖省,象形。从又持肉,以给祠祀”,也就是指小猪或者祭祀用的猪肉。这与现在的河鲀一点关系都没有。而“鲀”字最早出现的文字记录,应该是南朝梁国顾野王编撰的《玉篇》这部古代字典里,简单地记载了:“鲀,鱼名。”
所以,苏东坡说的“河豚”可能指的只是在水中捞起来的某种美食,是指春夏时节洄游到江河入海口的几种鱼类,至于是不是“河鲀”,也全凭后人猜测,也许并没有标准答案。
(浩源)
作者:浩源
来源: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