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九周年。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利用“南水”超93亿立方米,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00万。
9年来,滔滔“南水”沿千里长渠一路北上,翻山越岭、涌入京华,大大缓解了首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形势,提高了城市供水的安全保障,增加了水资源战略储备。
“南水”来水安全保障全面提升
2023年10月,以“南水”为水源的丰台河西第三水厂(一期)正式投产运行,新增日供水能力6万立方米。至此,北京市共有14座水厂接纳南水北调水,持续将优质可靠的“江水”输送到千家万户。
据了解,在93亿立方米进京“南水”中,有63亿立方米主要用于居民生活用水,约占进京“南水”总量的七成,全市主要自来水厂基本实现双水源供水。
“今年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生产生活利用引江水的比例,城区供水安全系数提升至1.3,夏季高温时日用南水量最高值突破340万立方米。”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王俊文说。当前,南水北调水已成为保障北京城市用水需求的主力水源。
有了“南水”的加持,首都的战略水资源储备也更有信心。9年来,北京累计向大宁调蓄水库、怀柔水库、密云水库、十三陵水库、亦庄调节池存蓄水量约8亿立方米。其中密云水库累计存蓄超过5亿立方米,怀柔水库存蓄约1亿立方米,大大加强了北京地区水资源的战略储备。
与此同时,北京市地下水超采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通过综合实施“控、管、节、调、换、补”治理措施,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8年累计回升10.64米,增加储量54.5亿立方米;密云水库蓄水量快速恢复并稳定在30亿立方米左右,2021年最大蓄水量35.79亿立方米,创建库以来新高;再生水年利用量超过12亿立方米……当前,北京市已初步构建起南水北调水、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多源共济的水源保障格局,首都水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
“南水”进京后,利用引水工程连通水库,通过境内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主要河道向水源地补水,实现了北京市重点水库、地下水源、河湖水网、输水管道渠道等互连互通,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成效显著。
工程沿途设置监测设备实时掌控水质
“南水”从丹江口水库一路向北,从北京西南方向进京,一部分经过西四环暗涵工程流入团城湖调节池,另外一部分通过南干渠工程、东干渠工程、亦庄调节池工程、通州支线工程等配套工程,将“南水”送到北京的东部、南部、城市副中心等区域,经水厂加工后,通过供水管网把水送到千家万户。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途均设置了自动监测和移动监测设备,可以实时掌控水质情况,仅北京市内就有34个监测断面。一旦发现异常,我们会立即进行处置,切换本地水源,确保取水安全。”北京南水北调环线管理处运行管理科王艳告诉记者,“自‘南水’进京以来,未出现过水质异常情况。”“南水”进京后均采用地下管道,实行全封闭输水,沿线采取“人防 技防”的方式,全力做好水质保护。
但管道深埋地下,看不见、摸不着,给日常运行管理增加了不小难度。“每天随着千家万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水厂的出水量也都有变化,为了保证大家打开水龙头就有水,我们管道的输水量也要及时调整。”环线管理处调度科科长李伟说。据了解,工程设计者们提前在沿线布置了压力计、流量计、水位计、应力计、渗压计等专业仪表,分布在工程沿线的几十处断面,不断监测管道运行数据。这些数据最终都会传输到环线管理处的调度大厅,调度人员24小时值守监测,并对5700余个数据每日进行定时对比分析,如发现异常,立即排查、分析、处置。此外,定期对工程的关键节点进行人工对比监测,验证传输数据的准确性,以保证工程运行安全。
在输水管道上方,任何一处违规施工、非法侵占的行为,都是影响输水安全的大事。“我们每天派出44名巡检人员,分11个班组,对128.12公里的管线开展巡查检查,发现并制止管道上方私自钻探、开挖施工等行为,检查设备设施是否正常运行,排除安全隐患,对正在实施的穿跨邻接工程进行现场看护。”环线管理处东干线管理所所长艾超坤介绍。
由于管道上方环境复杂,没有专门的巡查道路,巡查人员大多需要徒步到公园里、小区旁、立交桥、铁路桥区查看管道上方情况,有时需要穿过齐腰的野草、灌木丛,有时还要与多方进行沟通协调。一旦遇到私自施工或者夜间施工,巡查人员还需要连续作业。“在保南水、守护北京水安全这条道路上,我们一环不敢松、一刻不敢停。”环线管理处副主任曹海深说。
一泓清水,穿行千里,滋润着京华大地。北京水务部门将加快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足南水北调中线,开辟东线,打通西部应急通道,加强北部水源保护”的首都水资源保障格局,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滔滔江水润泽京华”。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唐峥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