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回复孩子的感谢信怎么写,收到孩子的感谢信怎么发朋友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17 19:58:06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张玮玮 通讯员 梁艳芳 邵李鸣

“谢谢你们对孩子和我们的关心,孩子最近的情绪比以前好了很多……”“未来教育孩子的责任、生活的压力还在继续,不过有你们在,我感觉我不是一个人在承担!”

在一宗家事案件审结后,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西丽法庭审判团队收到原告的母亲寄来的感谢信。信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纠纷起:父母离异孩子抑郁,提诉要求父亲支付抚养费

李先生与刘女士于2009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子小李。因夫妻感情日渐淡漠,2020年,两人协议离婚,约定小李由刘女士抚养,李先生每月支付抚养费至小李年满18周岁为止。离婚后,李先生对小李逐渐疏远,仅支付过一次抚养费,之后就再未探望过孩子。生活的巨变,父亲的离开,让小李产生了明显的抑郁倾向,他开始变得不自信,无法处理好与周围同伴的关系,并出现了多动、皮肤过敏等异常症状。

2022年,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小李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李先生支付此前拖欠的抚养费以及诉讼之后每月应当支付的抚养费。

经庭前调查,在协议离婚后,李先生一直拒绝与刘女士沟通,更拒绝和小李见面。带着这样的抵触情绪,李先生接到法院传票后并未到庭应诉,只是在庭前提交了一纸书面答辩状,称自己因工作变动,已无力承担小李的抚养费,请求法院依据情势变更原则驳回原告小李的全部诉讼请求。

解心结:核心不在于抚养费,而在于亲情交流存隔阂

凭借多年的审判经验,承办法官判断这不是一宗简单的抚养费纠纷案件,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是该案需要倍加关注的问题。如果直接作出判决,可能会让李先生对应尽的抚养义务更加抵触,父子之间的感情更加脆弱。思虑再三,法官决定从当事各方的心理症结入手,先解心结,再解案件,并邀请驻庭心理咨询师对小李开展专门的心理疏导。在向刘女士详细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后,心理咨询师与小李进行了一对一的评估疏导。

“想爸爸吗?”

“想!”

“那爸爸不跟自己一起生活了,生活有什么变化吗?”

“很不习惯没有爸爸的日子。”

在与心理咨询师交流时,小李不停地全身抓挠,情绪焦躁。从孩子有限的回答中,心理咨询师明显感到孩子内心深处依旧爱着父亲,但父母离婚、父亲的疏远,让小李产生了被“抛弃”的感觉。他因为丧失安全感而封闭内心,难以和他人相处,产生了抑郁倾向。心理咨询师作出诊断后,向刘女士告知了引导方法,并通过电话跟踪掌握孩子的身心状况。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法官多次给李先生拨去电话。考虑到李先生的实际困难,法官没有过多提及抚养费的问题,而是告知李先生,小李目前的身心状况,转达孩子对爸爸的思念,引导其认识到父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好的法官,我这个星期有空的时候给孩子回电话吧。”

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李先生的态度终于有所转变。

现曙光:重建父子交流渠道,孩子情绪终好转

几天后,李先生主动联系了孩子,小李终于再次听到了爸爸的声音。刘女士向解纷团队反馈,父子之间的交流很顺畅,父子二人在此后的联系也变得频繁起来,孩子非常高兴。

当心理咨询师对小李的心理状况再次进行评估时,小李总体情绪表现平稳,心理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与人交流时不再吞吞吐吐,眼神也逐渐恢复了同龄人应有的天真快乐。

心结解了,案子就好办了。综合考虑李先生与刘女士当前的经济状况后,从未成年子女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法院依据双方离婚协议约定的抚养费标准作出了一审判决,判令被告李先生向小李支付2020年至2021年12月期间拖欠的抚养费,并自2022年1月起按每月5250元支付抚养费,其中自2023年1月开始每年按5%递增至小李年满18周岁止。

李先生收到判决后,没有上诉,并表示自己会积极主动履行判决、承担抚养义务。看到小李的积极变化,刘女士深感欣慰,提笔给审判团队写下了情真意切的感谢信。

南山法院坚持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在家事案件审理中优先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成立4个专业化家事审判团队,组建“家事调查员 心理咨询师 家事调解员”分工协作的专业化解纷辅助队伍,在诉讼全过程开展心理调查、疏导帮扶工作,2022年至今已累计为209宗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418次,真正实现既解“法结”又解“心结”,以司法温情守护万家灯火。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