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很快,这两种猜测都被否决了。第一,在铁路建设过程中,使用了当时最昂贵的材料,使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和最优质的工程师来设计和建造整条铁路。工人们也尽了最大努力,每个细节都打磨得完美无缺,不存在所谓的质量问题。当时,中国非常重视铁路交通建设,每一个步骤都经历数百次检查和测试。即使工艺上有瑕疵,也会及时修复保存。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由于质量引起的不良后果。
其次,当时确实有很多国家盯上了中国。美苏还处于冷战之中,都有拉拢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的国家的想法。当然了,如果中国倾向于哪一方,则对另一个国家造成威胁,这个国家想要找中国的事情,也很有可能。况且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包容性格局使中国经济赶超了一些国家,其他国家对中国抱持敌视态度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仔细一想,我们的铁路工程质量非常好,要想摧毁一段铁路轨道并非易事,如果哪个国家真想做,只能用炸药,并且需要的炸药数量一定不能少,话又说回来威力大的炸药会产生很大的声音,附近的人肯定会注意到,最重要的是勘探队在检查时没有发现爆炸物的痕迹,这意味着这种说法是无效的。而且,如果哪个国家真的摧毁我们的铁路成功,中国一定会追责到底,最终找出始作俑者。中国不会放弃,国际组织也会对此做出裁决,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冒这个风险来试图摧毁我们的铁路。
那么,以上两种可能性都被排除了,这场悲剧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经过调查组通宵达旦的努力,终于有了重大发现。利子依达山沟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大石头,调查组怀疑这是泥石流冲下来的。凭借着专业知识,经过严谨分析,调查组认为泥石流有着巨大嫌疑,只有大自然的力量才具有如此巨大的破坏力,以至于一段铁路轨道全部被打断。
但是当晚只有小雨,不可能引发泥石流,眼看事情越来越接近真相,线索又被切断了。秉承专业精神和负责到底的精神,为了给全国关注这件事的人们一个解释。调查组提出了无数的猜想,最终找到了这些石头的来源。当日,在利子依达沟源头,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山峰遭遇暴雨,引发山洪暴发,导致大规模泥石流下流。泥石流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一路吸附着各种石头和沙子。一天下来,巨大的泥沙包裹着两层的巨石,400多吨的石块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冲向成昆线上的利子依达大桥将其击断。至此,事故真相终于水落石出。
悲悯和反思,时隔多年,它依旧在诉说着历史当事故发生以后,国家首先对受害者家属表示深切的遗憾和慰问,并给予了相应的赔偿措施,安慰人民,请求他们的理解。对于那些在生命最后时刻把乘客安全放在第一位的伟大列车工作人员,也被国家给予了烈士的称号,并对家属进行了补偿。他们面对危险绝对的冷静,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行动,极高的驾驶技术和牺牲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敬仰。
经过15天的艰苦努力,在工人们的不懈努力下,铁路受损部分得到了修复和改善。虽然只是暂时的,但当务之急是保证铁路的正常使用。与此同时,另一条隧道也在开工建设,利子依达重新设计建设新的铁路,许多因素应该考虑并尽可能避免,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害。
自从那次令人难忘的铁路事故以来,已经过去了四十年,或许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对此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概念,他们所了解的事故还停留在叙述和数据记录上。但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尤其是亲身经历那场灾难并且幸运活下来的人,可谓是一辈子都难以忘掉的记忆。
当我们再次来到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的不是废墟,而是壮观而漫长的利子依达隧道,这是对在那场悲剧中死去的人们的最高敬意。曾经使用次数最多的奶奶包隧道,现在已经破败不堪。走在那里,黑暗深邃而遥远的隧道,散落着碎片和一点泥沙,似乎可以感受到王明儒司机面对这种情况时的镇定,以及乘客的浓浓恐惧。现在仍然有牧民在周围放牧,成群的牛羊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地区带来了一些生机,也有一些桥墩被泥石流冲走,失去了主体,孤零零地立在地上。
无论如何,灾难终究会成为过去。为了不使它只是一个意外,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努力工作。现在新的利子依达隧道已经重建,成昆路线经过沟底山体,不会受到泥石流的影响,也就是说这样的灾难不会再发生了。很多铁路线都发生过很多类似的事情,改进措施远远不够。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我们应该时刻反思自己,深入研究各种自然灾害,并相应地改造和增建铁路质量。
面对这样的事故的发生,我们在悲痛怀念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学会反思,反思原因并且改正缺点。现在我国在建设铁路方面已经进步了很多,这些进步的取得都是建立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训上面,没有失败就不容易取得成功,但是每一次的成功背后,又是血淋淋的教训。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我们只能不断的向前摸索,争取把铁路工程建设得更加强大,足以抵挡一切外在的不利因素。
奇迹总是可以出现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而这些奇迹的背后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劳动经验的积累。面对铁路中空白或不完整的技术操作,我们的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一页又一页的行业履历书,为今天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
劳动是最高尚的,尤其是那些为国家事业奋斗甚至献出生命的劳动者,我们当铭记在心。虽然已经40年了,但中国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了祖国的基础设施事业奉献终身的人。未来的工人将不断消化前人的经验,努力开拓创新,降低事故发生率,更好地保障人民的人身安全。这是对我们先人的尊重,也是对基层工作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