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上海举行的新冠疫情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专家称新冠病毒感染的气溶胶传播途径已经确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所谓气溶胶传播就是通常说的空气传播,传播距离可以超出密切接触(通常在1米内)范围。
意味着人际间即使没有密切接触,也有可能传染新冠病毒。
这样,就突显了室内空气管理对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性。
除了经常通风,可不可以进行室内空气消毒来达到预防目的?
提到空气消毒,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紫外线。
紫外线紫外线(Ultraviolet,UV)属于电磁辐射的一部分,其波长介于100纳米到400纳米之间。
根据波长,紫外线又可以分为三个波段:
波长介于400~315纳米的UV-A;
波长介于315~280纳米的UV-B;
波长介于280-100纳米的UV-C。
紫外线的生物学效应电磁辐射作用于物质之所以可以引发效应,是因为被作用物质吸收了电磁辐射蕴含的能量。
这种能量转移可以引发两类效应:
光热效应photothermal effect,指辐射能转换成物质的分子运动动能,比如振动、旋转和平移。
这种能量转移会引发未被作用物质温度的升高,这就是电磁辐射的热效应。
可见光,尤其是红外线的波长长能量低,主要就是引发光热效应。
我们晒太阳,烤火之所以能感觉到温暖或热,就是这种热效应的体现。
光化学效应Photochemistry,有些波长短能量高的辐射可以引发物质分子发生改变。但是,这种能量转移并不“随便”,只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化学基团而不是其他化学基团才能够吸收特定波长(能量)的电磁辐射。
比如,我们之所以看到某些物质呈现特定颜色,就是特定波长的可见光的能量恰好可以被视网膜视锥细胞的视蛋白(维生素A的一种形式)吸收发生分子构型的变化,从而触发系列联级改变产生色觉神经信号。
这样,看上去像是吸收某种波长光的特定化学基团"发出颜色"似的,因此这些基团被称为"发色基团或发色团"(the chromophore)。
能量更高的辐射能可以激发物质原子最外层电子到更高轨道能级而引起原子或分子的激发。这种能量随后会引起化学反应,产生“光化产物”,这些产物又可以导致进一步的效应。
引发这种效应的辐射能也只能被分子结构相匹配化学基团吸收,这些可吸收辐射能引发激发的化学基团虽然不会发出颜色,也被称为发色团。
当然,也不是所有这些辐射能都会导致分子激发引起化学反应,其中部分能量会通过发射荧光(更长波长辐射。紫外线验钞利用的就是这种原理)或作为热量散失。
紫外线是波长最短能量最高的非电离电磁辐射,能量更高的X射线和γ射线属于电离辐射。
因此,紫外线是光化学效应最活跃的电磁辐射。
其中,吸收紫外线的主要发色团是具有C=O和C=S键,以及芳族环的化学基团。
而后者在构成染色体的核酸(DNA或RNA)中最丰富。
因此,紫外线可以直接作用于微生物染色体导致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