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临终说什么,屈原临终前的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30 00:05:29

屈原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他不仅是个诗人,也是一名爱国者。他生活的时代,风起云涌,正如一幕戏剧即将迎来它的高潮阶段。

每个人,尤其是胸怀大志的人,都希望在高潮来临之前,尽情地挥舞,尽情地表演,把精彩的自己演绎出来。

战国时代硝烟滚滚,历史在血和泪的推动下急遽地向前发展,新的趋势出现了。秦国任用商鞅进行了深刻的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七雄里最强盛的国家。

纵观当时的国际形势,存在一个超级大国——秦国,还存在多极化的趋势——楚国和齐国都具备取代秦国的规模和潜质。

秦国对楚国和齐国的合纵关系十分忌惮,殚精竭虑地想阻止和瓦解齐楚同盟,为此,秦国发起了强大的连横攻势,希望能攻下合纵诸国的薄弱环节,为统一全国扫清障碍。

不过,事情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许多有识之士越来越认为,要想阻挡秦国向东扩张的步伐,只有其他六国联合起来才能应对。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主张合纵抗秦的有识之士在六国占据了主导地位,维系了一个团结的合纵局面,使得秦国不敢东向。

屈原临终说什么,屈原临终前的事(1)

屈原就是一个坚定的合纵分子。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主管楚国的贵族事务和祭祀礼仪等方面的事宜。

他认为强大的秦国已非单独一个国家所能抗衡的,只能是六国联合起来才能与其争锋,尤其是六国之中的两个大国——楚国和齐国更应该结成巩固的联盟,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只有如此才能打击秦国的嚣张气焰。

那时候楚国当政的是楚怀王,这个人在历史上说不上好,但也绝不是大奸大恶之徒,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平庸。他并不是一个心地险恶的人,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一个善良的人,可是正因为他的善良,导致了他偏听轻信混淆黑白。

屈原的政治主张是在内实行美政,在外搞好与齐国的关系,这样子才能抵御强秦的凌厉攻势,使楚国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美政,只不过是屈原头脑中的一种理想的政治模式,说简单点,就是在上有一个举贤任能的君主,在下有一群竭智尽忠的臣子,两种力量一起作用,国家就能够实现富国强兵。

这个理想太完美了,完美得以至于人们不相信他的存在。屈原却固执地为这个理想而奋斗,因为他坚信在他的努力下,这种状况一定会实现的。

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屈原有过一段得宠的时光,但很快就过去了。

在那段日子里,楚怀王对他的信任程度可以说是言出必行,绝不犹疑。楚怀王任命屈原为左徒,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这个官职虽然不是大到了极点,可就重要性来说也够可以的了。

史书上说屈原在做左徒的时候,在宫内则与怀王商议朝政,以出号令,在宫外则负责外交,应对诸侯,楚怀王非常信任他。

但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正因为屈原深得怀王的器重,才招致与他同列的上官大夫的嫉妒。

上官大夫是个十足的小人,是屈原实施美政的头号敌人。

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辞令娴熟,上官老儿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比不上屈原,当然若论嫉妒之心,一万个屈原也不是上官的对手。

楚怀王让屈原修改楚国的宪法,屈原领命后就在官署起草,草稿写得差不多了,上官老儿跑过来说,交给我吧,剩下的我来搞定!

屈原当场就予以严词拒绝。太无耻了,没见过这么无耻之徒,人家费尽了心血,没白日没黑夜的操劳,才刚刚把宪法草案写好,这厮就过来明目张胆的强夺别人的劳动果实,是可忍孰不可忍。

屈原本想当着众人羞辱上官一顿,一想还是算了,犯不上跟这种小人可他不跟小人计较,小人却跟他计较。

上官老儿一看屈原不给面子,使自己在众人面前下不来台,心中大光其火。他跑到怀王面前说,大王啊,都是你把屈原宠坏了,你让屈原去修改宪法,大家都知道这事,可事情做好以后论其功劳来,屈原把功劳都揽到自己头上,说这事除了他以外别人都干不了,根本不把大王您放在眼里!

楚怀王听后非常生气,一不追究事情的本末缘由,二不问当事者的青红皂白,就渐渐疏远了屈原,以前那种信任重用的胸怀也消失了。

这就是平庸的王和伟大的王的区别。平庸的王不追究事理,偏执一词,偏听偏信,而且愚顽得让人可笑,因此在他手里只能有冤案,只能有无数因黑白混淆而遭到冷落的人才。这怎么不让人心寒呢?

屈原发现怀王对他渐渐不如从前了,有什么事也不向自己询问,上朝的时候也不看自己一眼,上官大夫说什么就是什么,无视自己的进谏,就好像自己和大殿里的空气一样,稀薄而透明。屈原非常伤心,伤心于自己的美政无从开展。

屈原又痛心楚怀王的态度的转变。作为王者,他怎么能如此善变呢?昨日的信任换作今天的冷弃,对于怀王来说再简单不过了,只需要换一个眼神、换一个姿态就可以了,可对于屈原,心中却承受了莫大的痛苦和失落感。

他对楚怀王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把实行美政的理想寄托在怀王身上,可怀王却令他大失所望。但他并不怪罪于怀王,在他看来怀王是受人蒙蔽了,真正应该为自己的失落负责的是那些小人,首先就应该是上官老儿的进谗。

在屈原的心里,怀王是无辜的,怀王冷落他也只是暂时的。他的理想还没有破灭,他仍对怀王寄予了厚望,他相信终有一天怀王会醒悟过来,重新重用自己,推行美政,使楚国达到自己头脑中那样的美丽和富强。

可现实是,他遭遇了冷空气的袭击,冻得浑身直哆嗦,他所盼望的阳春没有一点信号,他的坏日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他心中的微弱的希望的光亮也忽隐忽现,由此而带来的折磨令他痛苦万分。

屈原临终说什么,屈原临终前的事(2)

既然怀王不再信任自己了,又何必站在庙堂之上,充当一个无人搭理的摆设呢?屈原自此不再上朝了,他跑到湘水和沅水的河畔,对着愤怒奔流的江水,发泄自己心中的郁闷和彷徨。于是一首流芳百代的不朽名篇《离*)诞生了!

离*者,离忧也。

江水听不懂他的话语,依旧浩浩荡荡地流走。屈原站在江岸,聆听着江水的喑呜叱咤,他的心碎了,他的神伤了,他的面容憔悴,他找不到来时的路。

瞎胡闹的楚王

楚怀王这个样子,令屈原伤透了心。楚国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了,楚怀王却不以为然,依旧不思进取地混日子。

流落于江湖的屈原,比谁都担心楚国的命运。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悲叹忧心,也有人暗自高兴。看见楚国的君主不思振奋,亲小人远贤人,秦国的君臣露出了笑脸。现在的秦国,实力又加强了不少,中原的韩、魏两国已经成了秦国的势力范围,秦国正在蓄谋瓦解齐楚同盟,横扫六合。

本来,秦王对瓦解齐楚同盟不抱有什么希望,没有缝隙可容他做文章。可是,楚怀王的平庸无德,让秦王看到了一线转机。同样看到转机的还有秦国的相国张仪。这个张仪就是仅凭一张嘴就能游刃有余的纵横七国的大能人。

张仪同楚国有点旧怨。

十五年前,张仪心怀壮志想要到楚国发展,没料想楚国的相国昭阳却诬陷他偷了美玉,将张仪一顿好打。张仪壮志难酬,悲切切戚惨惨地离开楚国,去了别的国家。

后来,张仪当上了秦国的相国,得意洋洋之际,就给昭阳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诬赖我偷了你的破玉璧。你好好守住你的国家吧,不久我就偷你的城啦。

果不其然,昏聩的楚怀王给了张仪偷城的机会。张仪看准了楚国的形势,就向秦王提出要出使楚国,借机把楚国拿下,破坏齐楚同盟。秦王一看有纵横捭阖的张仪亲往,事情的把握就大得多了,慨然应允了张仪的请求。

张仪此次出使楚国,比曾经的那次伤心之旅威风多了,坐着华丽的马车,随从仆役都穿着盛装,根本不像是一个外交使团,更像国王的一次巡幸。搞外交策略是一方面,阵容也不容小觑,如果阵势上输于谈判的对手,大概也谈不上战略上的获胜。所谓输人不输阵,就是这种说法,况且此次张仪之行志在必得,输了哪一环节都是张仪不愿看到的。

见到了楚怀王,张仪先是献上丰厚的礼物和表示诚意的人质。楚怀王一见到黄澄澄白闪闪的金银珠宝和衣着华丽婀娜多姿的秦国女子,当时就看傻了,基本上丧失了思考能力。

楚怀王的贪婪垂涎之状一定令张仪感到可憎和可鄙,这样鼠目寸光、只贪图眼前便宜的君主成不了什么气候,秦王看来是过虑了。

张仪尚未动说辞,仅用当时贵族并不看重的金银美女就把怀王俘虏了。接下来,基本上就是张仪说什么是什么了。此时的怀王一脑子糨糊,看着眼前刺眼的金银和花花的美女,一切都不重要了,他心里想,看来这次秦王是真心和好的,要不然怎么出手这么阔气?

张仪胸有成竹,趁怀王处于眩晕之际,将自己此来的目的和盘托出。当然不可能有一说一,那样的话张仪就不是纵横家了。他一边用甜言蜜语把怀王哄得晕头转向,一边把自己的真实意图溶解于甜言蜜语之中,让怀王听了既高兴又答应了要求。

朋友们可能要怀疑楚怀王的智商,这不是把自己卖了还帮着数钱么?我也怀疑,可事实告诉我们,楚怀王就是做出了弱 智的决策。

张仪对怀王说——尊敬的大王,秦王最崇敬的就是您了,日思夜想和你见上一面,这次派臣来,也是让臣来聊表思念之情,况且臣对大王也是仰慕得很呐,齐宣王跟您就没法比,一个是天上高翔的凤凰,一个是地上乱舞的野鸡,根本不在一个档次,秦王看见您这样凤凰般的人物和野鸡交好,心里非常伤痛,因此到现在还不能侍奉您左右,假如您够断绝和齐国的关系,一来可以得到秦王和臣的侍奉,二来还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得到您梦寐以求的六百里的商於之地,您占据了商於,就好比老虎生长了翅膀,齐国敢不对您毕恭毕敬吗?

秦王又与您结好,您不就天下无敌了吗?

楚怀王被张仪这顿马屁拍得连亲娘老子爹都不知道是谁了,尤其是当张仪提出要割秦商於之地给楚国的时候,怀王仅存的一丝怀疑也荡然无存。

这个诱饵太大了,楚国陈兵边境多少年,就是梦想得到商於,可一直没能如愿以偿,没想到只需要楚怀王做一个和齐国绝交的表态就能实现。

楚怀王笑得合不拢嘴,认为这个买卖做得来,稳赚不赔,大臣们一看大王高兴,就随声附和,齐声喊:大王英明!大王英明!

只有陈轸反对与齐国绝交,他对怀王说,张仪这个人我还不知道么,我当初就是被他排挤出秦国的,他的话一定不可信,愿大王明察。

怀王正在兴头上,哪里听得进去,就骂陈轸,你这个乌鸦嘴,好事情都被你说坏了,我的事不用你管,滚!

有个词叫利令智昏,意思就是好处和利益容易让人丧失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以至于做出追悔莫及的事情来,用它来形容此时的怀王再恰当不过了。楚怀王心里感激张仪,好好地款待了他一番。

随后,楚怀王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新闻发布会,在会上他宣布了与齐国绝交的令国际震惊的消息。

消息传到屈原耳朵里,屈原差点没背过气去,这还是楚国的国君么?怎么连一丁点的分辨能力都丧失了?脑袋是让驴踢了,还是让门给挤了?大臣们都干什么吃的?不知道这是阴谋吗……

屈原临终说什么,屈原临终前的事(3)

流浪江湖的屈原一想到楚国岌岌可危的前途,不住地叹息流泪。

屈原的心里一阵死寂,失去了盟友齐国的支撑,楚国的灾难还会远吗?以前秦国不敢攻打楚国,就是因为齐楚互为犄角,互为照应,失去了齐国的楚国,无异于自断膀臂,秦国不但不会割给商於之地,相反会因为楚国失去了帮手而攻打楚国,楚国得不到商於也必将兴兵犯秦,而齐国的军队也会因楚国与之断交而前来问罪,楚国同时得罪秦、齐两个大国,若两国来攻,楚国能免于沦丧吗?

屈原痛恨怀王不明,怎么就看不出这里面的圈套呢?现在唯一能够补救的,就是依靠自己做左徒时打下的齐楚结盟的基础,亲自去一趟齐国,向齐王说明这不是怀王的真实意图,楚国还是坚定的奉行与齐结盟的政策的。

于是,屈原不再留恋湘江的风景,骑一匹快马,满怀忧虑地前往齐国说服齐王不要动摇联盟的信心。

屈原真是气糊涂了,以他目前的处境和楚国的所作所为,注定了他这次齐国之行必然是枉费心机。

屈原是个如同放逐的人,不管他是因为遭到冷落而自我放逐,还是被怀王赶跑的,总而言之,屈原丧失了官方背景,他的所言所行并不代表楚国的立场,他孤家寡人的跑到齐国去,人家能相信他吗?

再说,楚国做得也太过分了,断交前连个照会也不搞一下,发布会上说的那些话又臭又硬,齐国也是泱泱大国,稍弱于秦而强于楚,楚国这么做,齐国能下得来台吗?

屈原无功而返,心中十分沮丧。

可令他沮丧的还不止这些。回来的路上,他又听到一条令他震惊的消息,楚怀王上了张仪的当,与齐国断绝后没有得到商於,盛怒之下决定举全国之兵攻打秦国。

上帝欲使其灭亡,先使其疯狂。

楚国怎么是秦国的对手呢,况且楚国的国际处境不容它发动战争。屈原一看楚怀王疯了,急匆匆地往回赶,这一次他说什么也要见一见怀王了。

屈原是个独醒者

就在屈原往回赶的路上,楚国的情况又发生了改变。

楚怀王的军队遭遇了失败,不仅损兵折将无以计数,而且还丢失了汉中。楚怀王发现自己做了冤大头,都快气疯了,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恨,不惜举全国之兵,大举攻秦。秦国便唆使魏国攻打楚国的侧翼,楚军畏惧,调回头来打魏国。楚怀王现在的情况是,弱 智加丧失理智,腰里掖副牌,得谁跟谁来,连气带憋屈都红了眼了。

齐国在一旁看笑话,你看楚国那小样,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跟齐国绝交,你这不自找死路吗?你以为你是谁?就凭你那两下子还想跟秦国干,自讨苦吃!

其实齐国持观望的态度也是不对的,俗话说得好,唇亡齿寒,楚国不行了,齐国也支持不了几天。楚国虽说办了错事,也只是一时鬼迷心窍,日后幡然悔悟,两国还是能够再结联盟共同抗秦的,可齐国见死不救,出气是出了,但从长远来看是十分不明智的。

仗打了一年多,秦国不想陷入与楚国的持久战当中,就提议愿意把夺自楚国的汉中还给楚国作为条件,两国罢兵讲和。

楚怀王还在气头上,汉中不汉中的我不管,我宁肯不要汉中,也要张仪这老小子,非啖其肉饮其血不可,只有这样才解我恨!

为了发泄仇恨竟然不要自己的疆土,这种把自己的感情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做法,着实让人痛恨和鄙视。

张仪知道后就对秦王说,用我可以换得汉中这块宝地,大值而特值了,大王您就放心吧,我此去楚国,必定毫发无伤地回来。

张仪到了楚国,先是用重金贿赂上官大夫,买通楚国的朝臣,然后再搞定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他对郑袖说,如果楚王*了我,秦、楚两国一定开战,楚王取胜后一定会俘虏大量的秦国女子,那个时候您的处境可就不妙了啊。

这句话正戳在郑袖的痛处,她是个大醋坛子,最怕有别的女人夺她的宠。

于是郑袖没日没夜地吹枕边风,劝怀王不可*掉张仪,要不然就会绝好于秦国,那样灾难就要降临了。再加上朝堂上上官大夫也替张仪说好话,怀王挨不过这两个人的软磨硬泡,竟然真的没*张仪。不但没有*,反而放张仪回去了。

正在此时,屈原从齐国返回到楚国,他实在没想到怀王会昏聩到这种地步。不仅没有拿回属于楚国的汉中,而且还放走了罪魁祸首的张仪。屈原实在是忍不住了,也不顾及自己的处境,径直地去宫里进见怀王。大王啊,你为什么不*掉张仪?楚国所有的灾难都是这个人带来的,你怎么可以放他一走了之呢?

屈原临终说什么,屈原临终前的事(4)

楚怀王看见屈原义正词严,也觉得这件事办得草率了,追悔莫及。

与秦国的这些事乱七八糟,揪扯不清,以怀王的智商来说,还真有点难为他。外事还没料理清楚,内部又出事了。

新的政治势力的崛起使怀王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看见老子昏聩无能,就想取而代之,可自己又不是长子,没有挑战王位的势力,于是他想到自己的哥哥,也就是怀王的长子,后来的楚顷襄王。

这两个人搞在一起,狼统帅、狈军师,肚子里没好水,他们不想怎么摆脱楚国目前艰难的处境,而是处心积虑地想把老子赶下台。

秦国为了形势的需要,要和楚国通婚,想请楚怀王到秦国来一趟。这明显又是一个阴谋,想趁机把怀王当作人质扣押起来,以要挟楚国在国际事务方面,与秦国保持一致。怀王不明就里,就打算前往。

屈原一眼就看出来了,就劝怀王,大王,去不得,秦国是什么样的您还不清楚?我们吃秦国的亏还是少吗?您要吸取教训,千万不能去啊!

子兰却说,父王,不去不合适吧,与秦国绝好对楚国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您千万不能受小人的蒙蔽啊。说着,双眼恶狠狠地盯着屈原,恨不能一口吃了他。

屈原此时的形象非常尴尬,宽阔的宫殿里只有四个人,人家是亲父子,屈原呢,外人一个而已,在怀王看来,自己的儿子还给自己苦吃吗?你一个外人,怎么就一直推三阻四地不让我去?难道屈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面对那么多的屈辱,怀王没做过深刻的思考,面对着真正对自己好的人,面对着真正毫无私心、一心为楚国着想的人,面对着被他冷落、在关键时候却不计前嫌的人,他竟然怀疑这个人有阴谋,天啊,是让人笑呢?还是让人哭?

最终屈原没能阻止怀王赴会。可悲的是,怀王此一去却再也没能回来。这一切,屈原早就知道了,他也曾努力过,但无济于事。

怀王客死异地后,顷襄王即位。

如果说屈原在怀王时代尚有过一段受重用的日子的话,在顷襄王时代,他成了一个彻底被遗忘的人。

顷襄王登基后不久,随便寻了一个理由,便把屈原远远地贬谪了。

屈原的实施美政的理想也化为泡影。

在流放途中,屈原依然没有冷却自己的激情。

可怜的三闾大夫,身形憔悴,面容枯槁,却一片赤诚,把整个的心思放匕在了国家的拯救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苍白的呐喊,时代的强音。屈原怀瑾握瑜,浑身上下散发着椒淑的清香,宛若救苦救难的神人,在污浊的世上再次爆发了最后的反抗。

泪罗江是屈原最后的归宿。

他在江边,望着江水和自由游弋的鱼儿,看见自己映在水中的那个虚幻的影子,心中感慨万千,这个人就是我吗?这个形容枯槁、面容憔悴的影子就是我自己吗?他遭遇了什么,他有心,他的心还活着吗?

同命运抗争是徒劳的。秦国的军队已经攻破了郢都,楚国离灭亡不远了。屈原的眼睛怎么能接受楚国灭亡的结局?我心爱的国家啊,你被这群小人折腾成什么样了?

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不得已的告白,无可奈何的喟叹。国家没人理解我,我又何必对故都念念不忘呢?还是舍弃吧,水底彭咸的居所才是我的归宿。

终于,扑通一声,屈原怀沙自沉。

屈原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他的苦难的经历如同在黑暗中行走,迷惘和失落的感觉时时地困扰着他。这下好了,他解脱了,他的灵魂可以无拘无束地神游八荒了。

死前,一个渔夫曾这样对他说,做人随波逐流就好了,何必自我清高,自找苦吃呢?屈原却说,我堂堂正正的一个人,正大光明,为什么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呢?众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我岂肯将我的清白的身躯陷入到污浊的泥沼中?

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自己的抱负虽然难以实现,但做人要傲骨铮铮,绝不流俗,绝不把自己的灵魂放逐在长满野草的荒野。

宁肯去死,也不牺牲人格以换取他人的认同,这也是一种气概。

补充一句,屈原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的沉江,我们看来也许是一种悲剧,可在屈原看来,却正是完美的结局。他从生到死都没有屈服过,他是美丽而高洁的,他的死成了他高尚的人格的坚实的注脚。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