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消毒液大家都不陌生,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更是家家必备。那么,你知道84消毒液为啥叫“84”吗?这个数字到底代表的是排行、浓度、还是配料组成?其实都不是。今天,就请专家跟大家聊聊关于84消毒液名字的由来以及过度使用消毒液的害处。
资料图 戴冰摄
“如果我们认真去考虑这个数字的话,应该能联想到某个年代。不可能是1884,那就是1984。”北京地坛医院李昂院长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最常见的两种消毒产品,一种是上岁数的人都知道的来苏水,另一种是消毒粉。不过,尽管这“一粉一水”对院内消毒有一定作用,但医务人员发现,它们对相关的病毒,甚至细菌、真菌所产出的*灭作用不是特别理想。
于是,在1984年,北京地坛医院的前身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的医务人员们,经过3000多次的实验,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菌类的变化进行了上百次的调整,最终研制出了84消毒液。特别是在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暴发后,84消毒液得到广泛使用,自此被全国人民熟知。30多年过去了,84消毒液的“金字招牌”仍然屹立不倒。“每次说到‘84’我都心存自豪,还是那句话,我们都是为了抗击疫情这个共同的目标在努力。”李昂院长表示。
疫情期间,你有没有在电视上、或者自己生活中看到这些场景:小区、单位门口搭建了消毒通道,对每个进入的人喷淋;居民每天把家里的犄角旮旯消毒一遍,连外出穿的衣服都不放过;物业工作人员身背装满84消毒液的“农药桶”“尽情”喷洒,即使身边有人,也毫不“手软”;有的地方甚至出动喷雾消毒车,在城市大范围喷洒消毒剂……这种消毒方式真的可取吗?
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的专家带来真相:消毒剂可以抑*病毒,但如果过度消毒就相当于“投毒”。盲目喷洒的消毒剂,既不能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还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同时,极易造成水体、空气、土壤污染。
过度消毒危害有多大呢?绝大多数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眼睛、呼吸道均有程度不同的刺激性和腐蚀性,还可以引起过敏反应,甚至造成急性中毒。诸如84消毒液这样的含氯消毒剂,易挥发出氯气,浓度过高容易损伤呼吸道,引发剧烈咳嗽或呼吸困难。严重时,还有可能导致肺水肿,甚至致命。1升空气中含氯气超过0.001毫克就会引起中毒,同时增加致癌、致畸等风险。
滥用消毒液不光对人体有害。对道路、绿化等环境大面积消毒,会使消毒剂渗透到地下污染水源,或残留在土壤中,对于微生物和其他生物具有潜在危险。残存在城市表面的消毒剂如果随着雨水进入河流,则会对环境造成更为长期的影响。
延伸阅读:
转扩!84消毒液如何正确使用?这四点要注意
①稀释84消毒液时要先倒水再倒消毒液;②84消毒液属于含氯消毒剂,千万不能和含强酸的消毒产品混合使用;③日常使用中应采取擦拭方式,如使用喷洒方式,只能近距离喷洒在物体表面;④84消毒液不能用于空气消毒。你用对了吗?
消毒剂对新冠病毒有效!但84消毒液这么用,小心成“夺命毒气”
在疫情防控期间,84消毒液(主要成分:次氯酸钠)、过氧乙酸、次氯酸钙等各类化学消毒剂,在各种场所大量使用。使用稍有不慎,消毒液也容易产生“夺命毒气”。
据澎湃新闻报道,记者从中国化工·蓝星集团安环部了解到,鉴于消毒剂的物理、化学性质,专业人士建议家庭使用84消毒液、医用酒精等消毒剂,办公室使用84消毒液、漂白粉(主要成分:次氯酸钙)等消毒剂,谨慎使用过氧乙酸、二氧化氯,尽量避免使用环氧乙烷、过氧化氯。
另外,需要注意:过氧乙酸、过氧化氢、84消毒液等,不要与洁厕灵等洗涤清洁类产品混合使用。
尤其是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一起使用的话,会产生还原反应,并生成氯气。氯气是一种剧毒气体,被人体吸入后易感染呼吸道和肺部,导致支气管炎和肺水肿,吸入量过大会导致心脏骤停。
84消毒液也不可以跟酒精混合使用。它的主要有用成分次氯酸钠,有强氧化性和强碱性。酒精是弱碱性的,两者混合后,会影响次氯酸钠的电解平衡,若碱性过强,则也可能生成氯气。
日常使用的84消毒液,工业浓度(以有效氯计)一般为13%和10%,可*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结核杆菌和细菌芽胞。用于物体表面、餐具、饮用水、污水、排泄物、垃圾等消毒。
专业人士建议,
餐具消毒:选用250-500毫克/升有效氯的溶液浸泡30分钟,再用清水冲净。
病人食物消毒:病人的剩余饭菜不可再食用,用50000毫克/升有效氯的本品溶液浸泡消毒2小时后处理。也可焚烧处理。
病人排泄物或呕吐物容器的消毒:用5000毫克/升有效氯的本品溶液浸泡30分钟,浸泡时,溶液要漫过容器。
家用物品、家具消毒:用1000~2000毫克/升有效氯的本品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
垃圾的消毒:喷洒10000毫克/升有效氯的本品溶液,作用1小时后,深埋。
不过,专业人士提醒,84消毒液对于人体健康有危害,须谨慎使用:
1、人体接触,可致人灼伤,及使人出现过敏症状。
2、经常用手接触,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
3、本品放出的游离氯有可能引起中毒。
急救措施:
1、皮肤接触后,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2、眼睛接触后,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症状严重,到医院就诊。
3、不慎吸入,应迅速离开现场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如呼吸困难、呼吸停止,应及时采取吸氧、人工呼吸等措施,并到医院就诊。
4、如误食,应立即喝大量温水,反复催吐,症状严重,到医院就诊。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中新网 北京日报公众号 澎湃新闻
流程编辑: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