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3月17日,市民在江苏省常州市一家超市内选购蔬菜。 史 康摄(人民视觉)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因地制宜发展冷凉蔬菜产业。春耕备耕时节,当地农民抢抓农时播种冷凉蔬菜。图为3月18日,农户在该村一家蔬菜产销合作社育苗棚内劳作。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摄
阳春三月,由南向北,一幅幅热火朝天的春耕图景正徐徐铺展。农时不等人,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抓好农业生产、做好“三农”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明确要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围绕这份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个中央一号文件,本报自今日起推出《一号文件里的任务清单》系列报道,聚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等热点话题,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的部分重点工作任务。
——编 者
春分时节,在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农户们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摘新鲜蔬菜。另一头,数十种春菜已经在贵阳各大超市上架,供市民选购。
“菜篮子”拎得稳不稳、老百姓餐桌是否丰富,是重大民生关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大力推进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应急保供能力”。
如何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任务,确保蔬菜供应充足?请看本报记者的探访。
大中城市要有自己的菜地
——稳定提高自给和应急供应能力,重点发展不耐储运的叶类蔬菜和地方特色蔬菜
圆白菜每斤1.98元、西蓝花每斤3.98元、长茄子每斤3.98元、扁豆每斤11.98元……记者日前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物美超市看到,蔬菜品类丰富、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家住北京的杨女士说,自己每天下班后先到家门口的超市采买,一般得买上三四种蔬菜,“我们家3口人,每顿饭基本上是3个菜,每天还得换着花样来。现在健康意识提高了,对蔬菜的需求更大了。”
“中国14亿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192万吨菜。”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说,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要求每年粮棉油糖菜播种面积大概稳定在23亿-24亿亩,按1.3的复种指数倒推计算,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
然而,在城镇化过程中,农田面积在减少,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农田更是稀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全市有耕地93547.9公顷,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7%。杭州市耕地面积123844.53公顷,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3%,远小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大城市寸土寸金,为何还要强调稳定菜地保有量?
“大中城市是‘菜篮子’产品的重要消费市场,是全国市场价格的风向标。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证一定自给能力,才能在突发情况下保证基本供给,避免市场发生剧烈波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沈辰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中城市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发挥了重要的保供稳价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部分大中城市还通过在城市周边地区建立紧密型外埠生产基地补足本地保供需求。
总体看,当前各大中城市“菜篮子”生产供给总量充足。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全国蔬菜在田面积8000万亩左右,同比增加200多万亩,预计1-3月蔬菜供应总量1.7亿吨,同比增加350万吨。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蔬菜产量已经彻底摆脱供需短缺,达到平衡有余的阶段。当前蔬菜平均单产2200至2300公斤,人均占有量超500千克。”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晶对本报记者表示。但同时要看到,近年来部分大中城市暴露出自给能力下降的问题。受疫情、极端灾害性天气等影响,有的城市“菜篮子”品种价格短期快速上涨,个别城市出现过某些品类的蔬菜供应紧张。张晶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很有针对性。各地应处理好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精神。一些缺口较大的城市,应在充分挖掘自给潜力的基础上,建立外埠生产基地保供渠道,确保关键时期调得进、供得上。从品类上看,大中城市应重点发展不耐储运的叶类蔬菜和地方特色蔬菜,稳定提高自给能力。
设施蔬菜 南菜北运,餐桌更丰盛
——保障冬春和“两节”市场供应,满足消费者日渐“挑剔”的口味
进入春季,老百姓餐桌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贵阳市观山湖区合力惠民生鲜超市里,不仅有贵州本地的西蓝花、豌豆尖,还有云南的油麦菜、上海青,山东的黄瓜、苦瓜、红菜椒。随着气温回升,南方冬菜开始退市,北方设施蔬菜和南方应季鲜菜走上餐桌。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张晶介绍,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菜篮子”工程已形成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优势区域,这些区域因地制宜,栽种不同的蔬菜,形成不同的上市档期,有效缓解了中国蔬菜供求矛盾。
其中,山东、辽宁、河北、河南、江苏和安徽是北方设施蔬菜的六大省份,冬春蔬菜面积产量占全国八成以上,是保障冬春和“两节”市场供应的主力军。而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福建和海南,则是“南菜北运”的七大省份。
目前,这13个省份主产区冬春季在田面积稳中有增。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去年10月在田蔬菜面积9130万吨,同比增加350万亩;今年1月份在田蔬菜面积5700万亩,同比增加近130万亩,有效保证了冬春蔬菜供应。
“大力推进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可以显著增加冬春蔬菜供给,保障全国蔬菜周年均衡供应,丰富消费的品种花色。特别是南菜北运,蔬菜由价格低地流向价格高地,还能有效带动广西、海南、云南、四川等南方地区菜农收入增长。”沈辰说。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消费者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丰富。长沙黄兴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是国内蔬菜枢纽市场之一,日均交易量超1万公斤。工作人员说,过去冬天销售的“主力菜”是白菜、萝卜、土豆等,但现在消费者口味越来越“挑剔”,水果茄子、秋葵等特色蔬菜很受欢迎,销售的品种日渐丰富。
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近年来也在丰富品种。张晶表示,随着“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全面落实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深入发展,目前全国设施蔬菜已经有6200多万亩。“靠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过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市场上可以满足老百姓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对各类蔬菜的多样需求。”
张晶建议,下一步尤其要抓好冬春的北方和盛夏的南方两个淡季。冬春抓好“南菜北运”基地和北方设施蔬菜生产,扩大市场供应量,夏季抓好“北菜南运”基地和冷凉夏菜供应,应对好夏季强对流天气和洪涝灾害,保证菜农收益。其中,冬春蔬菜保供是重中之重,北方设施蔬菜产区要重点用好闲置的温室大棚,安排好茬口衔接。
产销对接,蔬菜供应不断档
——畅通物流运输,抓好产销衔接,加强监测预警,发展蔬菜加工和仓储
蔬菜不易储存,拎稳“菜篮子”,物流特别重要。
今年春节后,贵阳下了场大雪。贵阳合力超市有关负责人说,虽然遇到了极端天气,但超市的蔬菜供应量基本上没有出现缺断货。“贵州大部分是露天种植蔬菜,我们时刻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预防。”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玉屏蔬菜基地负责人姚林说,除了预防,畅通的物流运输也让他心中有底。“以前遇到极端天气,菜不好送出去。但是现在仓储、冷链、物流水平提升了很多,我们的菜一定能送到老百姓的餐桌上。”
“一号文件”提出,提高蔬菜应急保供能力。眼下,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面对突发情况,如何保证蔬菜供应不断档?
畅通物流运输是关键一环。2020年,农业农村部开始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从源头加快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2020至2021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已支持2个批次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工程项目推进。
仓储、冷链、物流水平的提升,使新鲜蔬菜触手可得。下午采摘、晚上出货,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的蔬菜只要18个小时就能到达广州。美团有关负责人介绍,美团优选与全国超400个优质农产品基地实现了对接,将牡丹江黑木耳、福建古田香菇等地方特色蔬菜从原产地直达百姓餐桌。
张晶认为,下一步还应大力发展蔬菜加工和仓储,形成调节供需的“蓄水池”;鼓励建设冷链仓储保鲜设施,发展净菜加工、精深加工等,延长产业链条,逐步熨平季节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
产销衔接也要抓好。沈辰建议,发挥好大中城市批发市场、大型商超企业等市场主体调节作用,做好“菜篮子”产品储备,明确紧急情况下保证“菜篮子”产品运销的批发市场、商超等市场主体和必要调运能力,形成常态化生产供应和突发性应急保供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此外,还要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增加应急保供考核权重,督促指导地方政府特别是市级政府做好辖区内“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同时加强预警和信息发布。张晶建议,应组织协会、农技推广部门及时监测蔬菜苗种、重要农资(如棚膜等)销售等产前投入情况,分析研判未来生产供给,多渠道发布市场信息,有效引导生产,避免生产和价格大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