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冉
银的延展性极好,易捶打成形,纯银可以碾成0.025毫米的银箔,拉成头发丝般的银丝,色泽光亮。因为其良好的柔韧度和软度,银是公认的制作工艺品的优质材料,但在世界范围内,完整的银器却比金器出现得晚得多。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金制品出现在约公元前5000年的古埃及,而最早的银器出现于公元前285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相较于金器出现后迅猛扩张的行业规模,银器制造业的成长也相对缓慢,在一段时期内,银仅作为货币或用于镶嵌或镀银。
自然界中无纯银存在,银的提炼属于较为复杂的工艺,这也导致银制品使用流传较晚。最初,银器材料的纯度没有标准,所谓的“精制银器”其实是含铜的。铜可以使银变硬又不影响其色泽。直到近代国际上才统一了表示银纯度的“925”标志,此后这一标志在国际贸易和海关检验时被严格使用。
中国使用银的历史悠久,最早的银制品是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发掘出的银鼻环和银耳环,制造年代在夏晚期至商早期,含银量高于90%,而西周早期青铜器书簋上的铭文“白金”,是关于银的较早文字记载。从此,银器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留下清晰足迹,器型不断变换更迭,工艺日臻完美,功能性也越来越贴合大众。人类社会生活史上姗姗来迟的银器,在中国一路昂扬向前,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进程。
1979年,山东淄博窝托村西汉古墓陪葬坑中,出土过一件鎏金刻花银盘,据推测为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前274)制成,银质,平口平折沿,折腹,有三组龙凤纹图案,有抽象几何纹。此器证实战国时期,秦国的银器制作已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掐丝、嵌铸法、锉磨、抛光、多种机械连接及胶粘等复杂工艺。
战国时期,当金器的使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银制品才崭露头角,但分布甚广,在中国辽宁、新疆、陕西、内蒙古、河北等地区均有出土。如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出土一件包金嵌玉兽首银带钩(现藏国家博物馆)。它的造型精美异常,整体铸成浮雕式的兽首和长尾鸟形象,通体包金并镶有玉质部件和琉璃珠,堪称中国古代最华美的带钩。而最早的银制容器要等到战国末期才出现。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银匜,出自安徽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坟。楚王银匜平底无足,与春秋战国时期长江流域的青铜匜形制相似,它形制较小,或许不作为盥洗用具,可能是招待宾客时的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