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与自重的区别,自尊自爱自重有什么区别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10 23:59:01

《论语》中,有好多句子,现在字面意思看,已经充满了疑点。其中,有一句话,现在已经被誉为“孔子瞧不起比自己低贱的人”的证据。我想,这位先生说的,大概是诸君自己吧?好了,不卖关子了,原文如此。

自尊与自重的区别,自尊自爱自重有什么区别(1)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且不说那饱受争议的“无友不如己者”,就是那“君子不重则不威”,也往往被人误解,甚至被当作“拒绝减肥”的口号。说来可笑,断章取义之说,居然也有人吹捧。

那“无友不如己者”就更不用说了,不就是:“孔子说了,别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记得小时候,长辈们往往也这样教育我,现在想来,尚且心有余悸。好在我没听话,我若是真照做了,现在能是什么样,还真不好说。

言归正传,我们来看一看这句话。首先,还是要提观点基础,文章的内容全是建立在这一骨架上的。我曾提到过:“古文是严谨的,顺序往往有其精妙的规定”。这里也是一样,既然整理在一起,它们之间必然有其内在联系,我们不需要特意剪接,拼凑个乱七八糟。

头半句,大家一起来找关键字,我觉得还是蛮容易的,没错,就是这个“重”字。“重”,我觉得译为“敬重”最好。这引出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做学问,天赋很重要,态度也很重要”。印光大师在《文钞》中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古代师父教徒弟,都先用各种方法试探其诚心,看他是否尊重信仰这门手艺,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谋生吃饭的技巧。最有名的神话传说故事,可能是“汉钟离十试吕洞宾”了,吕祖道心不改,最终得到钟离祖师的传授。若是只“授业”,却没有重视“传道”,这个师父是不合格的,教出来的徒弟也是稀松平常,甚至有可能成为祸害。

金庸先生的作品《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杨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天赋平常,只是肯勤学苦练,最终成就了江湖敬仰的“北侠”。杨康天赋异禀,却投机取巧,做出那么多恶事,最终惨遭报应。其中因缘,不禁让人感叹:“因果报应,屡试不爽”。

自尊与自重的区别,自尊自爱自重有什么区别(2)

这前半句话中,还有个“威”字。我觉得,这个“威”,可以理解为“大势至”。没有“重”的态度,便难以形成这种,如惊涛拍岸之势的成就。换言之,真正有了“重”的态度,大概率上,成就便会如“大势所趋”一般,滔滔不绝。

中国人,或者说是东方文化,是重视心灵力量的。我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很肤浅,本不该自以为是,但为了文章能继续,我便卖弄卖弄吧,希望大家能指出我的问题,不吝赐教。西方,似乎没有“心”的概念,他们只注意“脑”。导致,他们“脑”产生的“思维”,与我们“心”产生的“感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脑”是由教化或经验所而产生的技巧谋略,“心”是生命本自具足的东西。相比之下,“心”的力量较“脑”更强。可惜啊,西方连这仅剩的些许力量也不懂得妥善运用,几乎没有“助念”“加持”等意识。当然,不能否认,他们的“祝福”和“祷告”也很重要。同时,也并不是说它不好,只能说各有所长,东西方价值观不同罢了。西方凭借“思维”技巧,成功创造了各种有利于人类生活方便的发明。东方则是善于利用“心灵”,调整道德修养,运用“心灵”力量来影响事物发展。也正因如此,西方,难以形成一种品质,叫“慈悲”。

在某处听到过一种说法:“什么是最可怕的人?就是这类只讲效率而不计其它的人。”我觉得,“可怕”言重了,但在中国来说,“不合适”是肯定的了。孔夫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正是同情的力量。如果没有这种经受教化洗礼的心灵,将自然界过度开发,结果怎么样,我们大家想必都看在眼里了。柔则韧、刚则脆,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自尊与自重的区别,自尊自爱自重有什么区别(3)

说到这,就着“重”字,还要谈一谈“自尊”和“自重”的区别。别看都是取自“尊重”这个词,两者大不相同。“尊重”,是“尊他重我”,那是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

“自尊”,是中国所不允许的,它在中国的曾用名叫“傲慢”和“我执”。“把自我尊贵起来”,这本身是没有礼貌的行为,不符合东方礼仪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谦虚美德。“尊”,是高高在上地捧起,是对别人的敬仰,如此才能真实产生恭敬心,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重”,是不要轻视自己,也要脚踏实地,别觉得处处低人一等而自卑。

其实,按照字面理解,“重”翻译作“沉重”,也未尝不可。我们来看身边,越胖的人,给别人的威压越大,显得更有力量。武术中有一种说法,叫“一力降十会”,技术相当的格斗中,体重对结局胜负有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这在原始社会中,是生存能力的象征,也是烙印在基因里的压迫感,庞大的体型能增强威严,所以连佛祖都讲究修成“丈六金身”。如果按照这样来理解,也无可厚非。

“学则不固”的问题,其实已经蕴藏在上一个问题的讲解中了。我常说,“学”字应该侧重品德方面,至于技能方面则次之。从品德方面来讲,没有“自重”,要么“自卑”、要么“自尊”,于德行,都是一种消磨。从技能方面来看,没有一个端正的态度,水平也难以突破瓶颈。

这个“固”字,大意该当是“乾”卦辞,“元、亨、利、贞”的“贞”字。虽是“贞者,正也”,但其中也隐蕴着活泼之“势”。常处静中,而不舍动。中国文化,动和静都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蕴藏,如太极图上那两只阴阳鱼一般。

由此见,“固”还可分为两种释义。一者,从静处看,所“学”不能扎实,难以植根心灵;二者,从动处看,所“学”只能死板,难以通透明达。无论哪一种,都不是“学”的理想效果。故而,此句还是在谈那个“重”的作用。

一个句号完了,下一句,就三个字——“主忠信”。就这三个,每字都要解释一番。

“主”字,是比“王”还要多一“点”。我想,在这里,代表的是一种地位。“忠”,是“心”上得“中”。“中”可不是平均分半,既是“不偏不倚”的“中庸”、也是“矢志不渝”的“平衡”。心上有如此观念,才是“忠”。“信”字,是“人言”。“言”是“说话”,但“说话”主体的这个“人”,可有讲究。《礼记》有云:“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看到没有?“人”可不是指“人类”哦~现在西方意义上,人是“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个种族类别。这“人”的范围,可远比“人类”的范围,要严格狭窄得多了。

先头讲了“重”的作用——“威”、“学固”。下一步,说的就是有延伸问题。“威”的是什么?“学”而想“固”的,又是什么?“主”的就是这个,“忠”和“信”。释义在上一自然段,这里不多加赘述。

争议最大的,就是这句了——“无友不如己者”。“友”字,读三声是名词、读四声是动词。一般认为,读四声显得有水平,都愿意按动词理解。这也就造成了“别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个悲哀局面。

其实,按照四声也可以理解,只不过要盯紧这个“如”字。佛家的“如”字释义,有一种不同于平时汉语释义的解答,叫“真如”。“如己”,我想应该是“符合他自己”,而不是“符合我自己”。每个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应该“人云亦云”。能找到自己的人,是智慧的;能坚持自己的人,是勇敢的。能“如己”者,可“观自在”,距开悟也不远了。

倘若,按照三声名词来理解呢?没有朋友不如自己,这是对别人的尊敬。再或者,没有朋友不像我自己,这是“志同道合”。无论哪一种,都比“别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要好。

其实,像“别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样解释,未必是错,毕竟只要能说通,它就有正确的可能。但是,从我个人角度来讲,主观不愿意接受而已。对于做学问,还是应该博闻强识的。

下半句,是与“无友不如己者”相连接的,存在感同样不低的“过则无惮改”。其实这半句话很简单,容易理解,不就是“知错必改”嘛~可是,也有问题。“过”是什么呢?看似毫无关联,它又为什么和上一句相赘呢?这就很有必要加以思考了。这里的“过”,我暂且把它分为三种词性:动词、名词、形容词。

这个“过”,我们先把它当作动词来看吧。动词“过”,大概是“指出过错”了。如果这样想,很简单,“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我勇于改正”,不就完了嘛。

这样做当然对,但如果换个角度,来个逆向思维呢?比如,“我给别人指出过错”,怎么样?有人该说了:“这个糊涂蛋,又在胡说八道了。我给别人指出过错,那是他们改正的事,让我改正些什么?”这就涉及到传统文化中,一个“返观内视”的问题了。

孔子是个多管闲事的人吗?我的答案——不是。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少像我们一样,抱着吃瓜群众的心态,去掺和裹乱别人的事。但是,孔子会把别人的言行举止当成铜镜,并以此规范自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我们总是抱着批判的态度,想尽办法挑指别人的过错,这是有损道德的行为。可惜的是,现在我们都犯了一个“好为人师”的毛病,尤其以所谓“专家”为甚,指不出别人的问题,就好像自己没有水平一样,实在是悲哀。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年幼时,我们常被告知:“老师的权威不容置疑。”就是这个原理。只有肯定了“无友不如己者”,才能死心塌地对朋友们像师长般尊重,才能从中取得收获。话说回来,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短柄,怎么会有人一定比自己强呢?我们怎么做到“无友不如己者”呢?就凭借了下一句“过则无惮改”的力量。不见人过,是自己的清静基础;全见人善,是自己的提升始端。

因此,当某个阶段,我们只愿意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否定别人的优点,甚至以此攻击别人,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这时就要注意了,千万记住这三个字——“勿惮改”。

“动词”说完,到“名词”了。和上面的思路一样,分为“顺向”和“逆向”。从自身出发,“我”的缺点过错,当然要改正。从别人出发,当然不是让我们去多管闲事纠正别人,而是把自己身上同时有的过错改正,以人为镜,相当于“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我理解的,“名词”好像相对来说,最好理解,我也就只能延伸到这,可能还是我的学问不够啊。

最后,到“形容词”了。这回就与“过错”没太大关系了,主要当作“过去”的意思来看。虽然说,有些事情过去了,但既然知道自己错了,就一定要改。先不要怕影响脸面什么的,也不要怕权威压迫什么的,更不要怕改写史论什么的。还原真相,是学而为“儒”的基本素养;知错必改,是学而为“儒”的道德底线。

佛家有一种极其重要的修行法门——忏悔。佛门释义:“忏其前愆,悔其后过。”忏悔,是对心灵污垢的洗涤净化,是断除业障的奇效方式。既要对从前的罪孽,产生由内而外悔恨,还要真正戒断这种习气,未来不再触犯。

如果非得按照严格语法来说,把“过”当作形容词来看,“则”字是难以解释的。但是,我想,这可以延展出一套修行方式,并且在其它学派领域得到了共鸣,想必孔夫子也会同意我这么说的吧~

《论语》中,有好多名言是孔子自己单独“曰”的话,但据儒学家猜测,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孔子做出的解答。我相信,这段话是针对于某一个领域而言的,但却具有较大的普遍性。所以,编书之人才忽略掉前面问题,只把这段话录入《论语》。

作为读书人,传承古圣先贤的智慧,是我们的责任。因此,我提议,我们应该找到这段话针对的是什么,并把它悄悄地雪藏,不要让其普遍流通。特殊性的力量,毕竟敌不过普遍性,一但举世皆知,只能落得个“弄巧成拙”的效果,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局面。那么,让它继续成为一个美丽的童话吧,成为中国人永远传承下去的人生智慧。

空巢老先生 刘驰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